演出
《革命偶像暴走騷》(劇照由文化局提供)
澳門藝術節──週記(下) 2017年07月5日|文:張吉米(第二十八屆「澳門藝術節」特約藝評人,台灣)|https://aamacau.com/?p=40518

《革命偶像暴走騷》 經過本土遺產的《風來運轉》、穿透生死的《聽你的.走我的》以及虛實交錯的《虛域》,《革命偶像暴走騷》這個不斷消費自己到想死想吐的節目放在最後觀賞,似乎也恰巧為這整篇文章串了結語⋯

非常一搏:楊樹清《愛》(by Erik)
評「劇場搏劇場」:《非常一搏》中四個演出 2016年07月19日|文:Lawrence|https://aamacau.com/?p=32203

施援程《我是你的全部》:造「貓」實為未竟之業 《我是你的全部》由本地策展人施援程製作,講的是貓的生活點滴,題目應是施氏想像愛貓對她說的話吧。題材貌似信手拈來,卻難以處理。貓是如何觀察人及感受環境⋯

《1699.桃花扇》劇照(相片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提供)
風月作史,鏡花為注──評《1699.桃花扇》 2015年06月9日|文:紀慧玲(「第廿六屆澳門藝術節」特約藝評人,台灣)|https://aamacau.com/?p=18332

《桃花扇》是清初傳奇劇作家孔尚任大作,清初傳奇劇本賡續前朝,名篇傳世盛演不墜,其中「南洪北孔」:洪昇《長生殿》與孔尚任《桃花扇》一向並提,蔚為雙雄,也曾紅遍氍毹。兩戲皆開展史詩宏闊格局,惟搬演至⋯

《女僕》劇照
僕人的希望和絕望 2015年03月17日|文:鍾世傑|https://aamacau.com/?p=15875

由夢劇社製作,莫家豪執導,於曉角實驗室上演了法國劇作家惹內(Jean Genet)於1946年寫成的作品《女僕》。惹內的劇作風格,與貝克特(Samuel Beckett)以及尤涅斯科(Eug⋯

我為我看完戲寫不出劇評致歉──評《為存在致歉》 2014年08月12日|文:糊塗|https://aamacau.com/?p=10292

在剛踏入演出場地,演出就悄然開始。我為我的遲到向這次演出致歉。演員告知我要盡快上廁所(不然演出期間不能去),那邊廂她就要準備演出。我為打斷演員進入角色而致歉。 如是,演出就在兩個演員的爭論聲中開⋯

以「蕃茄」的繪本為圖像藍本的「石頭雨」一幕(照片由足跡提供)
借小孩之名給大人說故事──《石頭雨.海之歌》 2014年06月5日|文:思崎井|https://aamacau.com/?p=8686

印象中關於澳門海洋的戲劇作品並不多,專門說給孩子聽的海洋故事還是頭一次。 兒童偶劇《石頭雨.海之歌》講述主角「牛牛」對海洋的求知及幻想:與花岡岩對話、聽貝殼訴說著古老的「精衛填海」傳說、娓娓道來⋯

可惜海鳥沒有手 2014年06月5日|文:大蔥|https://aamacau.com/?p=8685

近日,在FB上看到環境資訊中心(http://e-info.org.tw//node/99374)分享了一幅讓人很心酸的相片,是台灣一所小學的淨灘活動所發現的:一隻死去的海鳥的喙上套著一隻塑膠圈⋯

足跡〈石頭雨.海之歌〉
舞臺下,有人──側記第二十五屆澳門藝術節 2014年06月3日|文:川井深一|https://aamacau.com/?p=8616

私評今年的澳門藝術節,演出可看性高:本地作品的出脫、國際演出的前衛性,配搭講座、活動、工作坊,甚至是場刊內容的設計,以及在地獨立劇評的質量,還有舞台上下外埠本地的合作對話,都讓我感到耳目一新、心⋯

澳門藝術節:本地節目推介 2014年04月13日|文:、採訪:黑黑、川井深一、何老篤|https://aamacau.com/?p=8352

兒童偶劇《石頭雨.海之歌》 足跡 29 / 05 – 01 / 06 舊法院大樓 整件事源於2012年的「送海:海洋文化交流計劃」,那次做 了十多場面對小學、幼稚園的海洋繪本工作坊⋯

積存已久,由身體記憶牽動而迸發出來的爆發力
強烈的生命凝視-《旱.雨》 2013年05月7日|文:黑黑|https://aamacau.com/?p=2987

外面好像又下雨了。 劇場內寂靜無聲。開場的微弱光影中,只見舞台上人影綽綽,彷如遠處山巒移動,黑暗中層層叠叠地緩慢移近,當光線稍亮,赫然發現古人先祖們都來了。演出一開首即告訴觀眾,逝者與我們同在⋯

不談作品,先談人,好嗎? 2013年01月29日|文:俞若玫(香港獨立評論人、第12屆澳門城市藝穗節駐節藝評人)|https://aamacau.com/?p=2318

容我把鏡頭稍稍拉開,先不談「澳門城市藝穗節」2012個別作品水準,不論作品有沒有跟演出地方/環境發生有意思的關係,不說場刊設計是否方便美觀,只想聚焦在藝穗節真正主角:創作人。無心冒犯,創作人的主⋯

Almada藝術節2
讓我心動的Almada(上) 2013年01月22日|文:大鳥|https://aamacau.com/?p=2252

近年因工作及個人興趣關係,常接觸到不同的文化藝術節慶,它們或熱鬧狂歡、或名家雲集,有些是遊客如雲,有些是耗資千萬,有些是小巧精緻,而只為擦亮政府皮鞋,討好贊助大戶的節慶,亦屢見不鮮;撇開那些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