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為造就人的重要工程;教育,亦同時掌管着城市興衰的命脈。當澳門社會被一元獨大的博彩經濟所挾持,教育工作在這嚴重傾斜歪扭的社會當中,變成一張面子、一盤生意,而我們的孩子,在成長中變成被標準化生產、打磨、編號的人才,澳門的教育,還有夢嗎?澳門未來將培養出甚麼樣的人才?施教/受教者夢想的邊界在哪裡? 或者其實,學生對未來也不需要太多想像,因為出路,往往只有一個模樣。
關於教育,我們實在有一籃子問題。
從2013年11月起,〔藝文爛鬼樓〕特別策劃《小城教育反思系列》,邀請教育學者、教師、家長、學生,來撰述他們所觀察到的種種問題,其中包括:學生出路、教與學、教育政策、輟學生、統考、高等教育等,希望藉由討論,看看到底這個城市的教育,正在面對哪些嚴峻的挑戰,我們亦將持續跟進澳門的教育情況。
一. 多元夢想,一元出路?
二. 知識工廠.千人一面
三. 溯源而上,捉鬼在細節中
四. 當門關上之後,輟學生的告白與政府回應
你是何等的珍貴、獨特、奇異而又與眾不同。 你的成長故事或許不比人傳奇但卻比人崎嶇。 天父把你交託予我彷彿就像是預設了一個奇妙的旅程給我們母女倆。祂讓我擁有比其他母親更敏銳的觀察力,又讓你擁有比常⋯
我們一般稱書寫採用的文字和說話選取的言語為「語言」,準確一點說是「文字語言」。 不論是書面語還是口語,文字語言是推理形式符號體系的人類溝通工具,因為我們是通過結合一個「文字符號」單位和一個「語音⋯
當被要求編寫一個正規的教案時,今天不少學校藝術科教師會列出知識、情意和技能的教學目標 (當代更重視學生主體參與的課堂活動學習結果,把面向教師以他的教學行為為目標的陳述模式,改以呈現學生主體性學習⋯
黑熊開始會說話。最近常自己對著圖鑑呼喚動物的名:「阿痾」、「頭鳥」、「屙蟻」 (老虎、鴕鳥、鱷魚)……週末,帶著黑熊到石排灣,實證一下所有的夥伴:他「鴨鴨鴨」地喊著火烈鳥,看來是認錯了。在熊貓⋯
藝術教育是啟迪內在知覺生命的教育,這也是藝術的本質。 人們不是常說藝術的創作與靈感源於生活嗎?沒有啟動心靈深處的知覺門,怎能對周遭環境的事物產生感覺? 即使說去觀察,也多是停留在現象世界表層形式⋯
記:特區政府當初推出持續進修發展計劃的原意是甚麼? 區:香港有持續進修基金,台灣則有產業人才投資方案,但港台皆由勞動產業部門負責有關項目計劃,且針對在職人事,以扶助產業導向為目標,集中有限資源⋯
2007年首次有數十名教師,在國慶日參與遊行,當時社會各界普遍對參與遊行的人士存在標籤,更質疑教師上街目的只為加薪。事隔幾年,超過五百位,人數佔全澳教師總人數約八分一的前線教師,透過互聯網號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