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本月刊

自2013年5月開始,《論盡》開始發行紙本月刊,力求豐富多樣,其中包括專題報道、時事分析、藝文評論、人物專訪及特約專欄等。我們秉持著獨立、公正、客觀的原則,對社會事件和議題進行深入探討和分析,為讀者提供不同的觀點和思考。我們深信媒體的力量,希望通過我們的報導,為澳門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實體紙本可在連結內的販售地點購買,或訂閱我們後取得電子版 PDF;亦可透過網站直接瀏覽過往所有文章

114 防疫.孤島
114 防疫.孤島

在已進入「後疫情」時期,全世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早就積極地走向復常之路,這當中之利概括起碼有四:有助人民的心理健康(不再活在恐懼與憂煩)、恢復正常民生、復甦經濟、民眾自由往來與活動。然而,澳門卻捨世界復常之路,仍然沉埋在嚴苛的防疫措施之中,雖然多年來宣稱澳門要成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但迄今仍對外「封關」。即使內地及本澳的人員可往來,但亦受制於所謂的「熔斷機制」——本澳根本被動,誠如處於「孤島」般!這不正常的環境有礙市民心理健康,造成經濟困結的狀態、在外地澳人與澳的親情被隔斷、澳門與外不能正常往來⋯⋯等等的不合理狀態,特區政府及社會需理性考量澳門街的出路——走向「一國兩制」下的「後疫情」時期復常之路。

文章數:16
113 國安新澳門
113 國安新澳門

由保安司一力主持下的修改《維護國家安全法》進行公開諮詢,在官方舉辦的諮詢會議上,看到和聽到的主要都是,官員強烈言辭/語態「推銷」修法,而來自建制或社團作政治式表態的力撐修法,在公開諮詢場合上並無反對意見,只有微絲般的疑問聲音。然而,這份修法諮詢文本是否真的完全沒有問題?這當中,起碼有兩個需關注的議題。首先,一個無公開辯論但值得關注的議題是,這個諮詢文本的修法內容有沒有超越了澳門《基本法》條所規範的範圍及行為?從諮詢文本顯示有超越的狀況,顯然,特區政府理應遵守基本法的相關程序,處理有關超越第二十三條所規範的問題。 其次,就今次修改澳區「國安法」,特區政府大修程度儼如重新立法,從諮詢文本顯示,加入了很多新東西,尤其增加更多刑事處罰等,但諮詢文本只是簡單的陳述,這與在二〇〇八年(十月二十二日至 十一月三十日)就《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向社會進行公開諮詢時以較開放式及清晰資訊的做法很不同。

文章數:16
112 清零之後
112 清零之後

無論特區政府及市民,一方面需要省思在今次處理疫情之「役」的種種不足以至犯錯,尤其出現的弱化法治及行政霸道等弊端,然後,考量改正之道,以利真正的建立法治、維護市民權利自由及推行善治;另一方面,必須要處理的是澳門街出路的課題,其中,急需在短時間內解決的問題是,澳門應儘快向外開放——尤其向香港、台灣,以及外國;再者,尚需探索的是未來發展之路。當中,首先,要完全不被意識型態所糾纏,那就是在現今的這個時勢,要堅定地拒絕極左!這樣,澳門街繼續努力實踐「一國兩制」,盡力做好自己本份及應有角色。其次,在經濟方面,不要口號式的什麼產業,還是腳踏實地從事或發展實際可行的行業,不高調,有說法是「悶聲發大財」。

文章數:13
111 疫靜封城
111 疫靜封城

二〇二〇年一月澳門出現首宗「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患者來自武漢的女遊客),之後,陸續出現個案,尚托賴主要都是輸入,且相對不少其他國家和地區算是處於風平浪靜狀態。然而,「世事何曾是絕對」,今年六月十八日突然在社區爆發「Omicron BA.5」,這個流行性感染力甚強的病毒,很快導致眾多市民受感染(截止十二日累計共1,615宗感染個案)。在面對澳門街近代以來前所未見的「嚴峻疫情」,似乎民間蔓延著一種不安的氛圍,尤其遵循中央實施對病毒「清零」政策下,特區政府於七月九日宣佈,於七月十一日零時至七月十八日零時全澳進入「相對靜止期」——實情是「禁足」的狀態。然則,在這事件/決策當中顯示出的種種問題,令人們需關注/思索的是,當抗疫不是以科學主導及理智和專業為基調,卻走向政治化再加民粹之路,這對澳門未來的影響將會更深遠。

文章數:16
110 未來交通,十年絞痛
110 未來交通,十年絞痛

政府諮詢政策或規劃往往有遲無早,遲到一年五個月之後,交通事務局終就《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規劃(2021-2030)》進行公開諮詢。十年前,特區政府於二〇一一年公佈了《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政策(2010‐2020)》。十年前的交通規劃已提出「打造居民宜行、旅客宜遊的綠色交通城市」的願景,並以「公交優先、綠色出行、世遺保護、區域融合、城規結合」的基本原則,整體核心則「公交優先」。這份規劃,簡直「冇得輸」,讓市民及遊客都能各適其適,更重要的是「綠色」出行、可持續。十年過去了,結果如何?這願景似乎已變成遠景,只能遠觀。若要市民為整體交通系統打分,恐怕都是「肥佬」多。針對未來十年交通,特區政府提出構建可持續發展的陸路交通運輸體系方可配合本澳城巿發展所需,未來須延續「公交優先」和「控車」兩政策,鼓勵綠色交通出行;同時加強對「三張網絡」,即道路網、軌道網、步行網的統籌規劃,並配合軌道、巴士、步行等各交通子系統。明顯地,這又是一份「冇得輸」規劃⋯⋯

文章數:17
109 一路好走
109 一路好走

今天澳門病患是否有能力提問?病人的自主權又如何?台灣已有《病主法》讓病人自主權進一步體現,而香港於二〇一九為「預設醫療指示」的立法進行了諮詢,反觀澳門在有關方面則未見實質進展。就體現自主方面而言,現時本地的病人與七十年代中期美的病人似乎相差無幾。在澳門,末期病人仍未賦予「法定」權力來選擇最後日子如何渡過。而設立「預設醫療指示」方面,更未見特區政府提及路線圖及時間表。

另一方面,澳門醫護人員的角色又如何?他們有否以良好的溝通技巧,誘導病人抒發個人的價值觀和對治療的取向,以病人為中心,提升病人自主?正如,個別受訪者所言,遇到好醫護人員要視乎自己是否夠好彩。

文章數:13
108 古樹故事
108 古樹故事

面對城市的發展的巨輪,無論樹木、甚至其他有價值的事與物都變得脆弱,甚至被視為微不足道。但,當澳門當局銳意將這城市打造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請問有甚麼比保護既為文化遺產又讓人感歡愉的古樹來得重要?

卓家十株古樹不單為村內人的樹及回憶,若這些樹能被好好地保護,便有條件與卓家村一齊營造「休閒空間」。這樣的一個具豐富人文要素、使人感到悠閒的天地,不僅提升市民生活質素,亦可成為豐富旅遊資源。若政府只以短視目光,認為不斷大興土木才是發展硬道理的話,那市民只能為澳門前景祈禱。

文章數:16
107 總規拍板
107 總規拍板

今年二月澳門終於迎來小城首份城市總體規劃,在這份長達廿年的規劃中特區政府曾承諾「積極建設澳門成為一個快樂、智慧、可持續及具韌性的城市」。然而,不少意見批評這總規並沒有回應市民訴求,包括綠地增加,保護城市景觀、生態保育以至交通等都未盡人意。在綠化方面,未見有確實人均綠地比承諾、在部分區域限高規定未能回應市民訴求、在生態保育方面亦未見更有效可行政策。明顯地,政府這份規劃只是排除障礙,朝著自己想走的路及方向,未見其真正考慮過保留或保育甚麼,這也正正是市民所質疑。

總規另一令市民有感的或由十八區取代花王堂、大堂、風順堂等七個堂區,未知這種變化會否讓不少市民感陌生。以往的堂區同所處的教堂有關連,而且教堂是市民較常接觸的地方。有人認為,這是特區政府刻意去殖的舉措。孰真孰假,不予置評。然而,這種改變或讓市民擔心其所熟悉的城市或者於這城所珍惜的有所改變。當城市原有生態環境、城市面貌未能保存時,又談何保育?

文章數:12
106 以防疫之名
106 以防疫之名

在疫情初期,全世界都不清楚病毒是怎回事的情勢下,特區政府採取果斷的措施,市民充分自覺地遵守防疫措施,更得上天保祐下托賴澳門街總算安穩地走過全球疫情最嚴重的時期。

然而,在澳門疫情尚是平穩環境下,政府有的所謂防疫措施卻被質疑或批評「過頭」、甚至欠缺法依據和合理性。其中頗具爭議的是巴士卡實名制措施,涉及問題起碼有四點包括:法理依據何在?合理性是什麼?個人資料如何依法得到充分保護?行政程序呢?

文章數:11
105 高官與地產黨
105 高官與地產黨

長期存在的土地弊端,由特區政府負責管理的國有資源土地,過往則「官商勾結」下任由既得利益集團掠奪成黃金——由運輸工務司前司長歐文龍到工務局兩個前局長的案件,反映出澳門地產黨積弊已深——亦正是所謂的深層次矛盾。可是,要指出的是,土地資源是至為重要的資產——這是列在澳門《基本法》的「總則」裡,當中第七條明文規定:「澳門特別行政區境內的土地和自然資源,除在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前已依法確認的私有土地外,屬於國家所有,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負責管理、使用、開發、出租或批給個人、法人使用或開發,其收入全部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支配。」

文章數: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