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文化——巴別塔下的交流

095 居民.二等 紙本月刊

文:論盡媒體

網址:https://aamacau.com/?p=72269

時間:2021年04月4日 14:14

Cecília Jorge(左倩萍)詩集《Poemas para Macau》(給澳門的詩)。

「⋯⋯詩歌貫穿人類整個歷史,不論是何種文化、不論其在哪一片大陸,詩歌都在傳誦著我們共同的人性和共有的價值觀念,將最簡單的詞句轉化為對話與和平的有力催化劑⋯⋯」
——「世界詩歌日」介紹,聯合國

Vera Borges是大學葡語系的教授,最近本地土生葡人Cecília Jorge(左倩萍)出版了詩集《Poemas para Macau》(給澳門的詩),Vera 也有為其寫序。問起Vera本地葡語詩歌的特色,她坦言難一概而論,而首先的問題是——「本地」的定義是甚麼?「有來自葡國的人寫澳門,有本地土生葡人寫澳門;有些葡國人不能來澳門,或只是短暫停留澳門,但他們也寫澳門;有些是受委託而寫的,有些是自己覺得需要寫;有些是二三十年前來澳門並愛上了澳門,他們寫的詩都會不同。」是啊,文學的豐富跨越文化地域,尤其是在澳門。

問及Cecília Jorge的作品,Vera表示,如就此詩集而言,作品常有探討身份問題。

問及Cecília Jorge的作品,Vera表示,如就此詩集而言,作品常有探討身份問題。

解殖,全球文化議題

在《Poemas para Macau》的序言中,Vera寫道:「學者Walter Mignolo曾提出有關『解殖思想』的需要。而Cecília Jorge的詩是其中一些適合分析闡述當中提到的『殖民傷痛』的作品。她的詩偏離了(仍然)主導的歐洲中心概念,改變了後殖民的研究範例⋯⋯」

問及Cecília Jorge的作品,Vera表示,如就此詩集而言,作品常有探討身份問題。「我想這為她而言是根本的問題。土生葡人是誰?我覺得這是與身份有關,也與傷痛有關,像被剝奪一些很基本的事。這是在1999年之前。那種傷痛可能已有幾百年,因為葡國一直對澳門的疏忽照顧,葡國為不少土生葡人而言就像一個傳說中的根。而直到1999年之後,這種感覺依然遺留。」

她又指,一些已來澳二三十年的葡國人雖然不是本地人,但也愛上了澳門,對澳門有種特別的情感,覺得有種責任。在他們看來,縱觀歷史,葡國顧着日本的白銀等貿易問題,直到20世紀才醒覺。為他們,澳門像一面鏡,讓他們思考自己的歷史。「當然,誠實地去思考是會有一些傷痛。」「澳門有一段獨特的殖民史,與其他如非洲國家不同的殖民史。怎樣思考這段過去,怎樣處理這些傷痛,是值得討論的事。我們可以一個和平、具建設性的方式去做。」

她表示,現時學術界不少研究在關注多元文化環境、後殖民社會等,在很多社會這討論都在興起,而澳門是非常適合的例子。又例如在巴西,很多人對這題材感興趣,如有更多人知道澳門的作者,將有更多人想去了解、發掘。「有一位葡國人來自莫桑比克、有印度血統、祖輩有人來自希臘和中國。她告訴我,她完全能明白Cecília Jorge的詩想說的事,這些詩也令她更清楚如何去看自己的背景、身份。」

「在現時文化交流更頻繁下,這些幾十甚至幾百年來的問題,現在的世界會更有興趣探討。而澳門會很適合。澳門有這麼多語言,這麼多群體,為研究而言會很吸引。」

學者Vera Borges。

學者Vera Borges。

多元文化共存 巴別塔下交流 

確實,澳門一直以來都是華洋雜處,當中不只中國人和葡國人,也有其他國家的人,數百年前如是,今日也如是。Vera也指,很多葡國人來澳後被中國文化和美學深深吸引,覺得要被世界知道。而除了葡語和中文,在澳門也有人以英語創作的詩歌,例如來自澳洲、曾在澳門大學任教的Kit Kelen,同時,澳門有其菲律賓群體和很多其他國家、文化群體。她認為,可以探問這些不同文化背景的詩人的作品有沒有共通點,或是否別樹一格,它們有何文學特色,又與這城市如何相關。她表示,就她曾讀過的詩歌,有些會關注澳門的可持續發展,如賭場等等,也有思考真正的澳門在哪裡等問題。「詩人有時會提出相同的疑問,這也很常見,因為詩的本質就渴望提出問題,渴望發掘不顯而易見的一面,非常深入地挑戰普遍的觀念或表象。」

她又表示,雖然自己是研究葡文文學,但也很希望與了解其他語言的文學的人交流。例如年輕的中文詩人在寫甚麼?她指,中國和日本的古典詩詞也很奇妙,用字優美,且寥寥幾行就帶出意境。美國詩人、文學家Ezra Pound(1885-1972)也曾探索包括中國在內的詩歌傳統,並以此在英文詩歌的措辭上作出突破。Vera有感,中文、日文等亞洲詩歌的特性在詩歌修辭方面有其重要性,很有需要翻譯,有很多葡語詩人和葡文譯者也在嘗試努力。「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很多語言、書寫經過很多個世紀仍保留下來了。這感覺就像是魔法般的永恆——永恆應是這樣的,我們可以找到原本的語言、原本的符號。」「中文和日文的詩歌就像一個秘密,我們在嘗試去了解它。」

所以,在Vera 看來,從交流而言澳門的文學節非常重要。「因為它把海外的人帶到澳門,也讓本地人介紹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這會產生對話——有開放的環境以及對話。」她猶記得,文學節有一年邀請了一位來自北京的詩人,這位中國人懂巴西的葡語,其作品非常驚豔,對詩的見解也很有意思。因此她希望不只是大學會有研討會,民間的書店等地方也可以是與人交流、對話的好地方。

「例如我會想聽到年輕人讀詩、寫詩。書店是個好地方,可以有中文群體一起討論,中文的詩可被翻譯成英文或者葡文。我很喜歡這種跨文化對話,很想知道更多。」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