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狀況報告2019: 去年城市固體廢物量再創新高

2020-07-17 垃圾圍城 專題報道

文:論盡編輯組

網址:https://aamacau.com/?p=62915

時間:2020年07月18日 13:13

環境保護局於六月五日「世界環境日」公佈《澳門環境狀況報告2019》,當中包含去年本澳的固體廢物、大氣環境、水環境、環境噪聲、大自然等情況。當中固體廢物棄置量的升幅,尤其值得關注。

據環境狀況報告指出,本澳去年的人口達到67.9萬人,旅客量更達到3,940萬人次。而去年總體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達到55萬噸,創歷史新高,即每日平均產生1,507噸垃圾,並較2018年的52.2萬噸上升5.3%,增幅尤為顯著(見表一)。

至於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方面,與鄰近國家及地區相比,本澳連續多年「獨佔鰲頭」。去年本澳的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達到每人每日2.24公斤,較2018年的每人每日2.17公斤上升達3.2%(見表二)。亦較香港的1.53公斤、新加坡的1.49公斤、北京的1.24公斤高出31%至45%,更是廣州(1.02公斤)、上海(0.87公斤)的兩倍有多。

而城市固體廢物當中,以有機物、塑膠及紙張/卡紙佔最多,佔城市固體廢物總量的82%。其中塑膠佔總量的23.5%,較2018年上升1%。廢物資源回收率方面,去年的比率僅有16.8%,較2018年的22.1%下跌多達5.3%(見表三)。

而在各項資源物的分類上,去年回收率最高的資源物分别為紙張(258.9萬公斤)、鋁罐與鐵罐(113.8萬公斤)與廚餘(44.1萬公斤),塑膠的回收量為30.4萬公斤,而金屬回收量為27.3萬公斤。而與2018年相比,除了紙張錄得減幅(4%)外,其餘各項回收物均錄得2.1%至24.5%的年增幅。

雖然各項資源物的回收量以及增減幅都看似不少,但若與城市固體廢物量相比,則只是「
小巫見大巫」。以塑膠為例,去年55萬噸城市固體廢物量當中,有約12.9萬噸屬於塑膠垃圾,但僅有304噸被回收,只佔塑膠垃圾總量的0.23%。意味著有多達99.7%的塑膠垃圾未被回收,直接送到焚化爐進行焚燒處理。

資源回收率少之又少,究竟問題出在哪?先看政府的說法,環保局在報告中解釋,近年回收率下降與內地收緊廢物進口政策,以及金屬類和紙類出口下降所影響。

而從民間的角度而言,雖然近年環保意識逐漸抬頭,社會對於減廢、回收愈來愈重視。但是超市新鮮貨品的過度包裝、餐廳食店外賣餐點所使用的餐盒、網購快遞的包裝等等,都會產生不少即棄塑膠垃圾。加上普遍居民都習慣將這些塑膠垃圾連同其他家居垃圾一同丟棄,而不少大廈垃圾房亦缺少回收設施,才會導致塑膠垃圾量不斷上升,而回收率一直偏低的局面。而每年數千萬的來澳旅客,所帶來的垃圾量亦不容忽視。

擴建焚化爐使25.67億元 垃圾只能焚燒不能回收?

現時本澳以焚化的方式來處理垃圾,位處氹仔北安的垃圾焚化中心,每日僅能處理1,728噸的垃圾,焚化爐處理能力飽和的問題日趨嚴重。政府數年前提出擴建焚化中心的計劃,並於去年七月就焚化中心第三期建造工程進行招標,工程總造價達到25.67億元,預計2023年完工。擴建工程將會新增兩台處理能力為每日650公噸的焚化爐。

雖然焚化中心擴建計劃已有眉目,但是一直有社會意見質疑,要應付龐大的垃圾量,當局首要做的並非擴建焚化爐,而是應該將資源回收做得更多、更透徹,透過增加回收量來減少需要焚化的垃圾量,藉此減輕焚化爐的負荷。顯然地,政府最終仍是選擇豪花25億元擴建焚化中心,卻未有從增加回收量下手。

如何扭轉本澳環保劣勢?應身體力行源頭減廢

對於未來的環境保護工作,社會不少意見均期待新一屆政府會推出更多環保政策,例如限制使用即棄塑膠餐具、家居垃圾徵費、污染者自付等,令本澳可以追上中國以至國際的步伐。

但是在新一屆政府首份施政報告當中,行政長官賀一誠僅以「兩三行字」概括本年度的環保政策:「優化環保政策,完善環保機制,推動綠色發展,加強治理環境污染問題,保護生態系統,積極宣導推廣環保理念,建設世界一流的綠色綠色低碳、清潔美麗的城市。」未有提出具體規劃。

而在本年度運輸工務範疇施政重點中,雖然著墨較多,但當中有不少政策皆是上屆政府工作的延續,許多政策措施亦只是處於「調查、研究」階段。面對不斷暴增的固體垃圾量,以及少之又少的資源回收率,一直被人諷刺成「環保宣傳局」的環境保護局,能否真的「硬起來」,透過各項非強制以及強制的環保政策,避免將可以重覆再用、重覆再造的資源物丟到焚化爐中燃燒,而是賦予這些資源物「新的生命」?

另一方面,要減少固體垃圾量,除了要加強資源回收的效率及效益外,作為地球村一份子的我們,又能否身體力行,節約使用各項資源,尤其是即棄物品,從源頭「減廢」,令本澳能朝「可持續發展節約型社會」的方向前進?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