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聲投訴增多或與疫情相關 內港水污染屬老大難問題

2021-06-18 澳門2020,環境好嗎? 專題報道

文:記者西西子

網址:https://aamacau.com/?p=75955

時間:2021年06月19日 12:12

針對《澳門環境狀況報告2020》(下稱:報告)中的噪聲及水污染問題,針對前者,綠色未來副理事長陳俊明認為噪聲投訴增加或顯示居民壓力增大,至於水污染應從源頭解決,他則呼籲政府部門以身作則,選用環保清潔劑以減少污染。而長期關注環保的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應對非管制時間內的噪聲也作相應限制,以及需從渠網的前瞻規劃、污水廠的興建和擴容及舊區渠網更新三方面持續下工夫,整治水質。

根據報告的數據,各相關政府部門(包括治安警察局、環境保護局、巿政署及旅遊局)在 2020 年接收的噪聲投訴總數較 2019 年亦大幅增加超過4成,環保局表示由此反映疫情期間居民更關注所處環境的噪聲狀況。林宇滔及陳俊明都認為疫情下有關噪聲的投訴個案增多,與居民多留家活動有關。

陳俊明表示,居民在疫情下無法出外,甚或長時間留家負面情緒難以排解,某程度上對噪聲的投訴也體現居民所承受的情緒壓力。「表面上是噪音問題,實際上可能是心理狀況,或是情緒炸彈 ,準備可能(被)引爆。」

林宇滔認為,除了限制管制時間內的噪聲,或也需為非管制時間內的噪聲制定嚴格標準。他舉例,某些商戶長期播放喇叭作推銷,聲量之大足以影響其他商戶及住戶;又如,不少居民早上9點「準時」在公共休憩空間熱烈起舞,因9點前屬管制時間,做法或滋擾輪班人士,但上述行為亦未違法。故他認為可先從分貝等作適當規範,讓居民意識到噪聲之影響,以顧己及人。

另外,工程噪聲方面,林宇滔認為工務局及環保局應做好協調,對於一些必定會產生噪聲且不合規定的器械作出限制,「(在噪聲)萌芽的時候通過跨部門協調處理」,相信工程噪聲會大大減少。

談及澳門的水污染,兩人亦認同官方報告所述,主要原因包括舊式雨污合流下水道的溢流排放、下水道錯駁、非法傾倒等。

目標、指標及時間表皆欠奉 林:政府未具決心處理水污染問題

「一個先進的地方,渠網應該清污分流,清水即雨水應直接排向海,污水即生活污水等應直接排向污水廠……天晴時若雨水渠都有水排出,證明為污水渠錯接清水渠,澳門常見這種情況。」林宇滔稱,澳門存在清污沒有分流,渠網亂駁、駁錯、非法改裝的種種情況。他形容清污合流是致命傷,當局的臨時污水處理設施或只能止一時之痛,要根治問題需從渠網的前瞻規劃、污水廠的興建和擴容及舊區渠網更新三方面持續下工夫。

他亦指出當局現時對清污分流、截污,甚或未見進展的港珠澳大橋人工島污水廠,都沒有清晰目標及明確時間表,顯示當局仍未具決心處理水污染問題。

林宇滔又表示,低窪地區水浸與污水排放屬「環環相扣」,他以早前八角亭附近水浸為例,較八角亭地勢更低的地區都未水浸,後發現原來是渠道淤塞。而當局從來對外公佈渠網去水能力的清晰指標,「澳門的渠網一個鐘可以承受多少雨量,唔超過唔應該浸,超過咗浸都唔關你事」,無從追責也無數據可參考。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

陳:當局應推廣環保清潔劑及加快廚餘回收

陳俊明指出,污水中較多的是有機污染物如廚餘,不少市民及食肆直接將廚餘和油污排到污水渠,若能進行廚餘回收,某程度上可令水的污染物減少從而降低污水處理廠的負擔。此外,非環保清潔劑也是水污染的重要源頭。陳俊明稱政府一直未正視澳門所用的清潔劑是否對環境友善,「環保團體一直向市民推廣環保清潔用品、如何合理處理廚餘,但環保局的宣傳廣告從未講過環保清潔劑或如何減少水污染,這方面很落後。」

他認為在環保層面,政府應以身作則。「政府是一個很大的用家,每年用幾多水、用幾多清潔劑,用嘅殺蟲劑係咪環保,呢方面完全冇考量。如果政府帶頭,已經減少很大的污染源。」又指,現時當局的環保政策似有先後次序,現階段先著重減塑,下階段再推行其他政策,認為環保政策應同時並進,否則一旦造成污染則難以恢復原貌。

預計疫情持續 醫療廢棄物或更多

陳俊明表示,《澳門環境狀況報告2020》難以與前幾年作比較,因疫情下來澳旅客減少,該報告呈現的狀態非常態。他提到,過去一年醫療性污染物如口罩、醫護用手套等的處理量增多,當局應思考若疫情持續該如何更好地處理這類廢棄物。澳門現行的焚燒方法會產生大量飛灰,倘飛灰量日漸增多又無法填埋或引致其他問題。因而他建議當局升級危險物品處理中心,或研究引入新技術等,尋找更合理的處理這類醫療廢棄物的方法,以減少污染。

綠色未來副理事長陳俊明

林宇滔關注旅遊業影響空氣質量

去年疫情嚴重,澳門及周邊城市各類生產活動頻率有所降低,空氣明顯改善,見藍天的日子亦隨之增加。林宇滔提到,本澳旅遊業在疫情下曾一度停擺,期間突出某些空氣污染特徵,如船舶交通對於空氣質量的影響。他引述報告內數據指出,一般大氣污染物的排放源方面,各類懸浮粒子(TSP、PM10、PM2.5)的主要排放源由2019年的海上交通運輸轉為 2020年的建築業。認為數據值得當局警惕,當旅遊業恢復後是否應進一步收緊船舶的排放要求?甚或建築業機械的排放標準也需更嚴格規管?

政府之環保承諾尚未兌現

此外,林宇滔亦關注資源回收的問題。他提到若建成廚餘回收廠,可降低焚化爐壓力與污染之餘,更能大幅提升回收率。「即使處理一半的商業廚餘,回收率大概都可提升15%-20%。」其次,他亦促請政府盡快兌現承諾,在堆填區批出及劃分作塑膠、紙、金屬回收產業的土地,令乾淨回收實現一定程度的在地資源化。他認為環保基建刻不容緩,投資環保基建是為持續發展打好基礎。

前任特首崔世安曾在2019年施政報告中提及,在建築廢料堆填區內撥出 1.5萬平方米土地,供回收業界競投使用,作為紙張、塑膠及金屬 3類物料出口前的預先處理場地;又提到,撥出 1幅 30,000平方米的土地,興建廚餘集中處理設施,以每日處理整體廚餘量 50%為目標。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