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重建,必須由我們共同參與!」 ──專訪葡人建築師利安豪

2012-06-01 舊區重整,澳門準備好了嗎? 專題報道

文:西西弗斯

網址:https://aamacau.com/?p=530

時間:2012年06月1日 17:17

自從1977年已經在本澳生活的葡人建築師利安豪,回顧舊區重整中公共房屋重建項目,其中北區的原社屋祐漢新村,以及青洲坊,都令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亦帶出面對舊區重整,政府、居民和城市之間的微妙關係。

利安豪形容,在回歸之前,政府幾乎可以說在公共房屋建設方面是「零」建設,一種全面擱置的狀態,而當時大部分居民的住屋需求,都可以自給自足。八十年代,政府以限制成本的合作關係,資助發展商在北區收回的舊土地上,興建低收入人士的住宅群,即現時的祐漢新村幾幢公屋。隨著本澳賭權開放,十年間城市發展一日千里,加上之前的投資移民政策,連帶通漲和樓價,有如「坐火箭」一樣一飛沖天,甚至出現升幅過度的問題,一般小市民的置業夢想,越來越遙不可及。利安豪覺得,一個社會當中,如果人們沒有能力買樓,他們組織家庭的意欲就會大減,年輕勞動力的補給也會因此而停滯;鄰埠和本澳,以往以年輕的人力資源作為主要競爭本錢,但如今則已轉而步入老齡化社會,他認為政府應該反省箇中原因。

對於進行多年的舊區重整諮詢工作,利安豪直言是「exhausting」(使人精疲力竭),但他不願意直接評論政府的舊區重建諮詢工作成效。只是以「醫生開藥方前都要先驗血」來作比喻,認為只有這樣對症下藥,才能針對一個城市的特性和需要,作出最適合本地的協調;他指出政府在這方面,尤其在體現本澳文化遺產承傳和延續方面,並沒有多少聽過建築界的聲音:「政府想自己解決這所有的問題,可能以為澳門這城區是屬於政府的,但其實他們只是人們授權的管理者和執行人員。」他相信在舊區重建的工作上,當局有需要亦應該更具創意、更客觀以及更務實地去做。

「城市的重建,必須由我們共同參與!」、「相信你的人民,整個城市一同從經驗中學習」,這是訪問中被一再強調的兩句話。選擇將自己的辦公室設於關前後街這個舊區當中,利安豪慨嘆舊區的人氣、鄰里歸屬感和有趣的社區互動氛圍,逐漸在本澳絕跡;換來的是高價買舖賣舖、舊街坊一個個搬走、舊樓日久失修甚至最終倒塌收場。他認為舊區重整,以至舊區活化保育的概念,並不是死板地 「keep it safe(保留),而是要「let it live」(讓它重生),因為舊區就包含著社會和歷史的意義。「我們不需要一套只是出發點良好但執行不到的法律,真的需要一個做得好而有說服力的實例!」他說如果舊區重整工作做得好的話,是不會令到居民搬走或賣樓賣舖的;相反在加入活化新元素的同時,維護社會責任的態度必定同時存在;但他暫時未能舉出本澳任何一個成功的例子。但他提醒,政府不應該每次都以大量的公帑,對舊區的建築物進行收購和維修,因為這樣只會形成反效果,更讓一般人認為,要重新使用舊區的住宅和舖位,所花費的必定超出一般人可以承受的能力,屆時當局期望推動舊區活化,就更難上加難了。

至於青洲坊的消失,利安豪表示不但是本地建築文化的重要損失,對葡國建築界也是一大惋惜,因為青洲坊在葡萄牙建築史上,以至研究傳統文化的承傳方面,都是很珍貴的例子,當時更有建築師,在葡萄牙發起簽名運動,期望保留青洲坊。不過,利安豪亦重申,明白政府興建公屋的社會責任,他又透露,筷子基公屋的設計,將會加入更多容讓居民停留休憩的空間,有別於以往任何一個公共房屋項目,目標正是要凝聚鄰里互動,提升居民歸屬感,重建舊區難得的人情味。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