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牽百子櫃──百年藥材舖「杏和堂」結業

046 以活化之名 紙本月刊

文:草草

網址:https://aamacau.com/?p=37408

時間:2017年02月3日 10:10

百年藥材舖「杏和堂」結業。(©搵間電影工作室)

百年藥材舖「杏和堂」結業。(©搵間電影工作室)

只見這百年老字號的招牌徐徐降下。據講,這是建於清末民初的老藥店,已傳到第六代,算是同期的中藥舖,較著名的大約有位於「草堆街80號」、由孫中山先生開設的「中西藥局」,或離「杏和堂」不遠處、位於庇山耶街的「同善堂」。而這天,就在「草堆街80號」盛大開幕後一個月,「杏和堂」結業了,原因是業主收舖。

「我們家六代都在這吃飯。」第四代老闆娘梁太環顧店內四周,娓娓道來。

藥店編號 No. 1 見證福隆新街點滴情

「杏和堂」的「衛生司中藥房註冊編號」是全澳第一,但說到確切的開業年份,梁太則表示不大確定,只知道大約是清末民初。她表示,老爺一家是新興人,由鄉下來澳做生意,由於人總會病,那時候大家都食中藥,於是就開了藥材舖,店內不少伙記其實都是老爺同鄉。「那時局勢不穩定,很多人由大陸來,藥店收留了很多人,在這吃飯,幫忙做事。舖頭教會他們製藥,如另一藥店想聘人,就會推薦他們去,沒有的話就讓他們留下。」

「杏和堂」的「衛生司中藥房註冊編號」是1號。(©搵間電影工作室)

「杏和堂」的「衛生司中藥房註冊編號」是1號。(©搵間電影工作室)

「以前店內很多人食飯,我們會分頭圍二圍。」梁太嫁入杏和堂後,杏和堂更為熱鬧,高峰時曾有十多個伙計。每日除為病人執藥外,也要充當醫患間的解說員。「不能只懂執藥材,藥性也一定要懂。病人有時信我們多過信醫生,拿藥方來執藥時會問:『事頭婆,呢張單啲藥有啲咩食左會好』。假如我解說不清楚,她會說:我唔執呀,都唔啱我飲。」

而那年頭,藥材店亦需要製藥。「有些藥要泡製過,藥性才會出來。」當中的工序視乎藥材及需要而定。街坊們亦會到杏和堂光顧藥膳補身。「例如川芎要隔水蒸。以前福隆新街很旺,有很多『琵琶女』。年尾時我們會蒸川芎,她們會拿着雞蛋來,說『蒸川芎,幫我蒸埋』。佢地會攞曬啲雞蛋,一人一籠,話『蒸川弓,幫我蒸埋』。」

今日,福隆新街已再沒「琵琶女」,部分紅色的門窗亦「恢復」成綠色。澳門的生活節奏變得急速,在人人講求方便的年代,中藥的泡製需時變成缺點。人們更傾向選擇西藥,或是藥粉、沖劑等,杏和堂等傳統藥店的生意亦變得平靜,逐漸變成街坊們的聚腳天堂。鄰居不時來找梁太聊天,梁太亦會替一些年長的街坊處理事宜。她自言,幾十年來街坊們從未爭吵,甚至附近的舖頭或街坊會把後備鎖匙寄放在杏和堂。「我就笑,『得閒就去看看有咩啱我先!』」

「但如人家對你沒信心,那會把鎖匙交到你手上?」

梁太表示最不捨得店內的百子櫃。

梁太表示最不捨得店內的百子櫃。

六〇年代的賬本。

六〇年代的賬本。

不捨還需捨 望「杏和堂」可完整保留

對於業主收樓,百年老店亦要告終,梁太坦言不捨。丈夫梁先生自九歲開始在店內幫忙,要跟共度大半輩子的祖傳藥店道別亦同樣不易。她表示,東西拿回去只怕傷感,故希望把杏和堂的物品完整地捐出,以保留一個回憶,讓以後的人知道傳統中藥舖的模樣。

梁太稱,曾聯絡過文化局表示希望將杏和堂的物件捐出,讓政府保存,當局後來只派人用「一兩個膠箱」載走小量物品。「當初文化局來說『唔要乜唔要乜』,我說你唔要乜唔要乜,又怎能代表我一間杏和堂?要兩個銅盅兩把秤,這些每間藥材舖都有。」

「他可能想着是將來一個一個個行業去展示,每個行業展示一些工具,像銅盅、藥秤等。但我想着的是保留整個杏和堂。」

結果梁太與一個文化團體聯絡。對方除百子櫃和鐵閘外,杏和堂的大部分物件,包括門牌、招牌、字畫、昔日的數簿等一律接收。梁太亦跟對方協議,所有物品不能作商業用途,修復之後將來有機會亦要向公眾展示。

臨別時刻,梁生梁太與街坊分享醃了三年的鹹柑桔 。

臨別時刻,梁生梁太與街坊分享醃了三年的鹹柑桔 。

百載中藥店 情牽百子櫃

但百子櫃不能拆走――這是業主的要求,亦是梁太的遺憾。

「我好想佢俾返呢個百子櫃我拎走。」百年中藥店自開店之初,百子櫃已跟藥店同生;店有多老,百子櫃就有多老。外表實而不華,卻是藥店的靈魂。

「我這百子櫃用了百幾年。」梁太笑道,「很多人說要幫我翻新,又說要入漆、要鑲金,我全都不做。我說翻新了是很漂亮沒錯,但已經沒有滄桑味,沒有回憶,回憶不到以前有多淒涼。」

donation-ad
畫作者:法國文化遺產建築師呂澤強

畫作者:法國文化遺產建築師呂澤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