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街巷間

020 這十五年,你幸福嗎? 紙本月刊

文:傻丫

網址:https://aamacau.com/?p=13564

時間:2014年12月17日 11:11

新的土地陸續開發。地的名字是「和諧大馬路」、「樂居大馬路」;新的大學城開學了,學生踏着的,是「大學大馬路」、「中央大道」、「強身大馬路」……當官方力以「中葡交流平台」為目標,以「中西文化交融」作賣點,小城的街巷之名實浮露出對官方方向的淡淡叛逆。

視覺標誌 文化角力
白底藍字的瓷磚,承載着澳門大街小巷的名字。中文字、葡文名,每次轉角,我們都在經歷文化的洗禮。早期葡人進駐這片東方土地,因着各種各樣的原因:或是為解思鄉情緒,或是為確立管治權威,或為方便生活……而為這小城添畫歐洲的符號。於是,總督「亞馬喇」、航海家「殷皇子」、文學家「慕拉士」等開始伴着一班黃皮膚的人生活,成為澳門人習以為常的名字。

小城雖小,卻有逾千條街巷,當中近七成以葡人命名。但或許,或許是基因作崇,澳門人世代以來皆會以自己的方式,面對官方設計的一切一切,包括街名。當 RUA CENTRAL 該譯為「中央街」,大家認得的卻只有「龍嵩街」;即便在白瓷磚上寫的是「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本地人多年來也只認識「新馬路」。 聖奧古斯定斜巷(Calçada de Santo Agostinho)?抱歉,正名是「巴掌圍斜巷」。

主權移交 命名的轉變
穿梭在街巷中,偶爾抬頭,發現名字暗藏的是歷史淵源,是深厚扎實的中西文化交流。隨年月過去,小城不斷發展,版圖亦不斷向海邊擴張。二十年前,新口岸一帶陸續建成。土地當屬特區,唯土地的名字則是另一戰場。新的土地需要新的名字。臨近主權移交,「北京街」、「上海街」、「波爾圖街」、「友誼大馬路」逐漸成形;與澳門甚有淵源的「冼星海」、「孫逸仙」、及瑞士藉澳門史學家「倫斯泰特」均有馬路以之命名。國際城市「巴黎」、「馬德里」、「倫敦」、「羅馬」等名字更齊集在這不足三十平方公里的小城。即便北區,也出現了一條又一條名字淺白的「第一街」、「第二街」、「第三街」……昔日的中/葡色彩正被逐漸淡化。

回歸十五年 特色是……?
四百年的殖民管治,令這地方留下了不一樣的標記。「中西文化交融」更成為這城今日的身份象徵。而今天,「和諧」、「樂居」、「居雅」被標記於新開發的路環中。「大學」、「校友」、「強身」是大學新城的主幹道。外文翻譯更是顯淺直白,再沒有當年令人會心微笑的陽奉陰違。如果街名是一個城市的名片,這些新的

樂居大馬路

樂居大馬路

訂閱每月紙本

強身大馬路路牌

強身大馬路路牌

巴黎街

巴黎街

大學大馬路路牌

大學大馬路路牌

_DSC0381

_DSC0237

_DSC0338

_DSC0517

_DSC0368名片,正反映了一個怎樣的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