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世道還未夠好 獨立書店仍然存在

126 字癒時代.讀自表態──澳港台獨立書店 紙本月刊

文:黃詠思

網址:https://aamacau.com/?p=105922

時間:2023年10月28日 15:15

本澳獨立書店「边度有書」一路走來,已成為不少文青在澳流連不二之選。在日益高壓的社會氛圍下,獨立書店似乎亦有志難伸。然而,只要世道還未夠好,獨立書店就仍然存在。書店經營者吳子嬰亦坦言,這也是自己繼續經營下去的原因。

「你看到外面的東西如何地好,你會很想將一些好東西帶給你覺得未夠好的家鄉,希望它更加好。這很大程度上是我開書店至今最大的動力。如果這個地方已經足夠好 ,已經好到是,我覺得我們只不過是其中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那麼我可能一早就結業了。」

边度有書於二〇〇三年開業,原址位於議事亭前地的樓上鋪,至二〇一七年搬到連勝街。由遊客區搬到民生區,屹立二十年,是澳門獨立書店的先驅。若說老闆吳子嬰見證了本地書業發展也不為過,但他卻不這樣想。

店內有不少遊客慕名而來,子嬰謂:「我們的初衷不是想要做一間給遊客的書店,但現在不多不少都要靠遊客,不然會更嚴重。所以回頭看澳門的讀者都去哪裡了?」他只能抱著正向的心去想,不是他們不買書,而是去了別的地方買。

店內有不少遊客慕名而來,子嬰謂:「我們的初衷不是想要做一間給遊客的書店,但現在不多不少都要靠遊客,不然會更嚴重。所以回頭看澳門的讀者都去哪裡了?」他只能抱著正向的心去想,不是他們不買書,而是去了別的地方買。

「我書店的銷售就可回頭反證澳門人讀不讀書嗎?你不要看得自己那麼大。」他又認為,現在閱讀和購書的渠道太分眾化、多元化,根本無法衡量究竟一個人有沒有讀書,有多少人在讀書,讀些甚麼書,沒有一個清晰的數據。

消費模式影響賣書

店內選書以華文書籍為主,另闢一角「边度有音樂」售賣本澳少有的音樂廠牌出品。子嬰選書靠直覺,甚至任性,他不諱言近年入貨數量有所下降,原因是買書的人少了。「以前假設入貨二十本,現在十本,人們買書的渴求度明顯降低。」閱讀本身包含著的不只是閱讀行為,還有消費行為,消費模式變得更多、更新、更快,如在台灣網站「博客來」買書,可在便利店直接取書這件事,大大影響港澳實體書店的經營。

「這個趨勢不斷發展下去,跟音樂市場一樣,你以前必須購買才可以得到裡面的內容,但現在可能不需要,所以人們會比較審慎,整個銷售量就會差很多,以前可能真的不用想太多,先買再算。」他形容自己經常抱著「阿Q心態」,希望市場上仍有讀者。「可能他(讀者)會去博客來買,但更加悲觀的就是他不再買。」

政治議題選書已降溫

經營書店不容易。近年香港因政治事件,導致部分書籍被列為禁書。問到會否影響入貨?子嬰表示,店內政治類書籍並不是特別多。「前幾年香港(社會運動)那段時間就特別熱,但很明顯這一年退潮退得很厲害。在香港也是,那類型的書除了銷售量退卻,還有出版的困難,令到那些書要出都出得差不多,那時想出的慾望和想看的慾望太強了,強到現在馬上降溫。」

至於降溫原因,他認為是:「在香港議題上,如果還要出『敏感書』,根本出不到,印刷廠也不能印。所以有一陣子不管作者、出版社或印刷廠都去了台灣,然後反銷回香港。有一陣子的書就是這樣操作,但你會看到他們現在出版的方向都在調整,很多香港獨立出版社都用另外一些方式,以遠距離的題材、不同的議題去講香港。」

子嬰直指大多本地出版設計和編採上都有不足,但以現場所見的書籍量,足見他仍想用力推廣本地作品。「澳門人自己出書自己推廣,情有可原,你自己都不推廣自己,誰幫你推廣澳門?」

子嬰直指大多本地出版設計和編採上都有不足,但以現場所見的書籍量,足見他仍想用力推廣本地作品。「澳門人自己出書自己推廣,情有可原,你自己都不推廣自己,誰幫你推廣澳門?」

時代變 人在變

然而,現狀亦輪不到他來憂慮。子嬰坦言,無論書店或自己,其實影響下一代的力量仍很微小,只能選擇「盲目樂觀」。「不要看得太重,也不要看得太輕。你一間書店想做任何改變,都沒有可能。你要影響整個澳門質量的變化,要有很多條件。」

「不要說這些敏感議題,說流行文化、次文化或一般文化議題也好,我和年輕一代,或再年輕一點的大學生,可能已經很脫節。所以我現在的心態已是,不會強求或試圖和他們拉近距離,因為他們關注的事和你關注的事已經不同。」

本地出版呈「穩步發展」 獨立出版增加?

買書的人變少,在澳卻見出書的人漸多,尤其過往出版事業多由官方機構主導,近期民間獨立出版明顯有所增加。據文化局的「二〇二二年度澳門圖書出版狀況報告」,去年共有八百零八種圖書計劃出版,新申請加入國際標準書號系統的出版單位共有五十三個(包括一所學校、十五間商業機構、十一個民間組織、二十四名個人及兩個其他特別團體),累計總數有一千二百一十三個,出版機構類別包括:七十一個政府部門、四十一所學校、二百五十一間商業機構、四百五十九個民間組織、三百六十九名個人及二十二個其他特別團體。報告寫著:「數據反映,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出版事業正穩步發展。」

子嬰認為,雖然統計數字好像很多,但經過边度有書或同類型書店流通的出版品其實是遠遠低於那個數字。本地出版物無論在質或量都未達水準,開店二十年仍未看到本地獨立出版有整體明顯上升的趨勢。「近年愈來愈多獨立出版品,但是實際上是不是?我不是很肯定,但你說整體,我覺得都不夠,整體狀況遠遠比我希望見到的『澳門出版』還差很遠。某些機構或某些個人行為,令那一年可能突然間多了一點,可能今年有些個別作品不錯,下一年又沒了。」

對於出版社突增,子嬰直言,這明顯是有人看到澳門的官方或主流市場有出版的需要或商機。「他們(出版社)可以找到一定的資源去支援自己做這件事,所以你看到他們很正面,有很多的出版品都是很正能量,或符合政府主旋律的需要,出版相關的書籍。但是以質量來說──都不要說它的方向或內容的取捨──書本身的質量都不是做得太好。」

提出聲音不難
惟澳門人似乎沒有甚麼話要說

依賴官方資源出版是否一件危險的事?子嬰謂:「我們都見到危機,但因為這十幾年來這個結構是沒有改變,澳門政府始終是最大莊家。出版的支持都是來自政府或與政府結合的其他機構,所以你沒有辦法打破這個結構。」

即使如此,子嬰認為,在澳提出不同的聲音、甚至走出另一條路也不是難事,問題只是有沒有人想做。

边度有書最初由四位店長共同成立,現在只剩下子嬰繼續留守在這裡。「如果以商業角度來說來說,根本我早就不應該做了。」

边度有書最初由四位店長共同成立,現在只剩下子嬰繼續留守在這裡。「如果以商業角度來說來說,根本我早就不應該做了。」

「其實出一本書不難,(申請)ISBN是不會阻止到你的。客觀一點來說,其實出一本書跟你拍一套戲已經相差甚遠,不是真的要花很多錢。在澳門,一個人自己有話要說,想出一本書,大把人拿得出那個錢,即使預了一本書都賣不出。最主要看你的慾望有多大,你的能力有多大,還有回頭要說,究竟你是不是真的有話要說?你有沒有能力去說?這是另一個層面的事。」

然而,澳門人好像沒甚麼話要說,出書量比鄰近地區低似乎也說明這個情況,他如是說。

現時內地出版量數以千萬計,店內售賣的簡體書數量,在整個大陸出版市場中只屬極為少數,但子嬰仍可選到自己感興趣的書。「現在內地編輯選書的能力以及行銷能力已走得很前,甚至有些書更由大陸率先出版,唯一要忌憚的始終是審查問題,的確影響那本書的質素。」

他亦觀察到台灣出版市場萎縮得極其嚴重,銷量下降,讓出版社覺得賣不到就決定不做這本書。他覺得台灣出版方向往往選材都很本土化,「你一眼見到香港、澳門人是沒興趣接觸的,但在台灣人角度固然有它的價值在,因為他透過這些出版想影響海外市場的人,但問題是海外市場的人要找切入點就比較困難。」

去年開始,子嬰承租書店一樓作多用途活動空間,曾舉辦多場新書發佈會、作者講座,讓文化團體舉辦活動,如剛過去的「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就有攝影師「編號223」開講。(圖片由閒人公社提供,Cathie Lam攝)

去年開始,子嬰承租書店一樓作多用途活動空間,曾舉辦多場新書發佈會、作者講座,讓文化團體舉辦活動,如剛過去的「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就有攝影師「編號223」開講。(圖片由閒人公社提供,Cathie Lam攝)

各適其適 影響隨之

子嬰認為書店始終是個商業機構,零售買賣的地方,仍然有許多商業技巧需要了解,以生意角度來說,就是高潮與沉澱不斷循環。「有些人會覺得,你做書店日日如一日,歲月靜好,我覺得並非如此,而是日日都在變化。華文的紙本出版始終都有它很重要的知識傳遞價值,有價值的出版品依然非常多,被它包圍,每天接觸這些東西,對你絕對是有好處的。所以書店是一個知識傳遞或吸收的場所,有它的價值在這裡,在這個實體的地方。最老套的一句:『書與書、書與人、人與人連結』這件事,絕對有價值 。」

子嬰又稱,現時很多人可能用自己的方式精進自己,不要說閱讀是一種吸收知識的方式,現在吸收知識的方式除了閱讀之外,還有很多方式。「回頭來說,我二十多年都要精進自己,作為一間書店面對二十一世紀書店的生態。」

縱觀世界各地的書店,他認為有許多嶄新的、值得參照的發展方式生存,「你可以看看哪些方式,可以令你繼續在這個地方產生一些你想要的影響。」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