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長處與限制(下)——視障人士接觸文化的障礙

128 舊區如夢 即時報道 紙本月刊

文:論盡採訪組

網址:https://aamacau.com/?p=104516

時間:2023年09月9日 13:13

根據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締約國確認殘疾人有權在與其他人平等的基礎上參與文化生活,並應當採取一切適當措施,確保殘疾人「獲得以無障礙模式提供的文化材料」。然而,雖然現時的科技進步令一些困難得以減少,但仍然有一定限制。視障人士梁嘉俊(Eric)亦分享,現時在澳門,雖然政府已有提供一些設備和服務,但視障人士要接觸文化仍存在一定障礙。

書籍的排版多種多樣。閱讀機的使用指南也坦言,圖片、多樣化的文字排版會降低數描質量。

書籍的排版多種多樣。閱讀機的使用指南也坦言,圖片、多樣化的文字排版會降低數描質量。

讀屏的好處與局限

確實,以閱讀為例,隨着科技進步,現時不少手提電話等電子設備均設有讀屏功能,協助視障人士接收資訊,但Eric坦言,讀屏軟件仍有其限制,因此不能單靠這一系統,而是需要用到其他輔助工具。例如一篇文章不只有文字,還有格式和結構,而外國有理論就指出,文章的格式很難透過聆聽讀屏軟件來學習和理解。「我們都必須透過摸着整份資料——哪裏低了兩格、靠左、靠右、置頂——來學習。」又例如詩歌的節奏為每個人而言都不盡相同。「只有在摸讀的過程,你才能掌握自己的節奏——因為沒有聲音,就靠自己去感受這語言、文字。讀屏軟件有自己的語調,或別人讀給你聽的時候已有了他們自己的語調、感情。所以對文章、文字執著的人,會到這一刻都靠摸讀去學習。」

另一種讀屏軟件難以有效傳遞資訊,是地圖和表格。Eric指,地圖是暫時無論如何都不能夠透過語音有效傳遞,一定要使用凸圖。「然後在圖上面寫一些文字的說明:這個叫意大利、這個叫中國、這個叫尼泊爾,然後接壤到哪裏⋯⋯全都是透過摸著那些圖和字,才能學得好。」

視障人士梁嘉俊(Eric)。

視障人士梁嘉俊(Eric)。

資源的限制與互補

他指出,現時澳門的公共圖書館沒有點字機,但有視障閱讀機,即把紙本文本放在鏡頭下掃描,機器便會以語音讀出。然而,這類型機器的缺點是對文字的辨識率並非百分百準確,而圖表類的資訊、排版較複雜的文本亦較難呈現。

雖然公共圖書館沒有點字機,但Eric指出,如果有電子書,視障人士還是能透過點字顯示器閱讀。「它有藍牙功能,可接駁到iPhone、電腦、iPad等設備。」所以他建議,如不想花太多地方做點字書的館藏,可以考慮豐富電子圖書的館藏及類型,並使用無障礙的電子書庫。「有電子書是很好的。電子書配合點字是很完美的做法。」

還有哪些地方覺得有提供點字就好了?Eric想了一想,道:「我以前有想過是不同地方的地圖,例如大三巴牌坊的圖,有些模型,上面有點字的label,告訴我這層是甚麼麼,那層是甚麼。其實已經聽過無數次導賞,第幾格有甚麼,第幾格有甚麼,很多時聽完都不記得。如果我們自己摸著,你講給我們聽,我們就更加清晰容易理解,我覺得這個都是其中一個。」

「有時不只是我自己嘛,」他補充道,「有時跟香港或不同地方來的視障朋友去參觀講解時,大家都可以去摸讀一下、了解一下那其實是甚麼。」

據澳門圖書館網頁介紹,各主要圖書館增設可以將字體放大一百倍的設備,供需要清楚閱讀的人士使用。「字體放大機操作簡便,能提供彩色、黑白、加強黑白與白黑的反差畫面,屏幕可隨意調校至舒適的閱讀位置,並設有活動檯面,便於閱讀與書寫。」

據澳門圖書館網頁介紹,各主要圖書館增設可以將字體放大一百倍的設備,供需要清楚閱讀的人士使用。「字體放大機操作簡便,能提供彩色、黑白、加強黑白與白黑的反差畫面,屏幕可隨意調校至舒適的閱讀位置,並設有活動檯面,便於閱讀與書寫。」

展覽的提供與選擇

展覽是另一個缺少模型和點字介紹的地方。但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本地一些博物館都有提供語音導賞。例如藝博館的「造化在手——故宮、上博珍藏惲壽平書畫特展」就設有粵語、普通話、英語、葡語共四種語音導賞。

然而,為視障人士而設的「口述影像」與語音導賞並不相同。香港口述影像協會早前一篇帖文就介紹,語音導賞內容偏向資訊性,會介紹展品的歷史、故事、理念,而口述影像是一種專業的翻譯技巧,屬於「影視翻譯」(Audiovisual Translation)之一。「一個完整的展品——口述影像文本,一般會先提供描述性(Descriptive)的資料,包括描述展品的外觀、形狀、顏色、大小、紋理等影像資訊;然後會提供資訊性(Informative)的元素,如介紹展品的歷史及故事等背景資料」。

部分應用程式因為設計問題,並未能做到無障礙。資料圖片

部分應用程式因為設計問題,並未能做到無障礙。資料圖片

現時澳門政府也有為部分展覽提供口述影像服務,但Eric坦言,有時政府挑選提供服務的展覽不一定是視障人士感興趣的展覽。他表示,展覽這事各有口味,「根本估唔到市場」。「有時你覺得這個應該很受歡迎,但就是不受歡迎。」因此,他覺得應該有盡量多的展覽提供相關服務,讓視障人士能自行選擇有興趣的來欣賞。「或者一年總有三個五個大展一定有,由常規做起,再逐步增加到特展及其他展覽。我們有個口述影像員經常都說,大家做熟了,服務自然快靚正。」

他指出,無障礙服務的目的不只是傳遞展品的訊息,更重要的是維繫社交。「有時說這些服務,我們只專注在他們是否真是知道那是甚麼東西、那東西是怎樣的,但老實說,有多少人看完之後可以清楚用三五句說話去表述看過的畫是怎樣?我想大部份人都不可以。其實很多人都看完都是『幾好睇丫』。」他續指,「這些服務是營造一些讓他們參與的途徑,推動他們的社交生活,多於他們真是知道那東西的真實情境是甚麼。如果健視的人去看過故宮的甚麼展,(視障人士)他也能夠告訴別人『我夠睇過咯!我夠知道他有多少件宮廷服飾。慈禧件衫有多少塊珠片,我都知道啦!』這些,其實是促進社交。」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