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樂場也可以成為社區的驕傲」—— 專訪60至80年代香港抽象遊戲地景研究者

即時報道

文:採訪.文:黑黑

網址:https://aamacau.com/?p=103507

時間:2023年08月3日 13:13

《香港的抽象遊戲地景》的作者樊樂怡介紹香港的部分遊樂場。

如果說到遊樂場會使你想起什麼?滑梯、鞦韆、氹氹轉⋯⋯散發著臭味的地膠,不怎麼好玩但有總比沒有好的、一式一樣的塑膠遊樂設施,伴隨著愈來愈多給中老年人的健體設施散落四周。其實這些情況,不止是澳門,香港也同樣出現。相類似的遊具組合,相近的顏色,沉悶、單一、聊勝於無,這樣的遊樂場被設定在人口稠密的住宅區周邊,成為很多小朋友童年的陪伴。

但原來遊樂場並不總是這樣無趣的地方,以前的遊樂場竟有不同面貎。《香港的抽象遊戲地景》一書作者樊樂怡(Helen)是一位八十後的香港建築歷史研究學者,在大學修讀建築與藝術。2016年末因工作關係要到新聞處的圖片資料室中尋找舊照片,偶然看到60年代石籬遊樂場的相片即大為驚艷,但這個由美國藝術家Paul Selinger 設計、風格前衛的藝術雕塑遊樂場似乎已被大眾所遺忘,很少有人再提及,即使曾生活在同一社區的Helen 對此也一無所知。

在強烈好奇心的驅動下,Helen開始利用工餘時間進行研究,其後把成果編集成書,第一版甫出便旋即售罄,最近出版了第二版的增訂本。

《香港的抽象遊戲地景》

香港遊樂場發展的脈絡

書中主要集中在60至80年代香港遊樂場歷史,尤其受現代藝術或現代主義建築風格所影響的遊樂場,也帶出許多能與今日對話的相關思考。Helen說,一直以來,大家都會說香港遊樂場的狀況不理想,很單一、很悶、很多規管,但除此以外又好像說不出更多的所以然來,無法產生更多積極作用,故希望是次研究可以作為大家對此議題的一個具建設性的討論基礎。

Helen對遊樂場有興趣是這幾年間的事,研究展開後,發現除了石籬遊樂場外,在六十至八十年代間,香港都曾出現過一些有創意的遊樂場設計,亦出現過抽象的遊戲地景。

她認為這與當時世界的建築及藝術發展潮流其實是有共通點的,如二十世紀初在美國和歐洲,都有藝術家嘗試把抽象藝術與遊樂場結合,遊戲雕塑的作品也由此而生。當她嘗試把香港的遊樂場發展置入現代藝術發展的脈絡當中,便發現相互影響的關係。但為何到了今天,這些創意元素反而消失了?這些疑問都是引起Helen想去進行深入研究的動機。

Helen表示,石籬公園由藝術家 Paul Selinger設計 ,該公園是香港1969年建造的首個、也是目前唯一由藝術家全盤設計的遊樂場。

Helen又認為,遊樂場不止是一個設施,它所體現的除了藝術設計、建築風格等,還有教育理念和當時的社會政策等不同層面的問題,由於缺少研究及討論,遊樂場在城市文化發展中的重要性也一直被低估。

由藝術家建造的石籬遊樂場

書中所收錄的研究案例都使人難忘,除石籬公園外,還有常盛街公園、京士柏兒童遊樂場、坪石邨遊樂場、沙角邨遊樂場、還有彩浦苑和青泰苑等,它們都是在香港六十至八十年代間所建的,那是香港抽象遊戲地景的黃金時期。

在研究之前, Helen並不知道這些公園,資料也散落在不同政府機構,搜集整理不易,很多公園可能是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管理,而建築設計則由建築署主理,如果是公共屋邨內的公園,則可能要找香港房屋協會。因此研究當中也向公眾搜集資料,例如在臉書的一些懷舊群組裡貼出遊樂場相片,詢問有沒有人曾經去過,其中石籬遊樂場的相片一貼出即群情洶湧,人們反應熱烈,紛紛說出個人回憶,原來這個公園連結了二代、甚至三代人的回憶在其中,不少人願意提供舊照、家庭合照等給研究者,部份也收錄書中。

在研究過程中,Helen著意追查設計石籬公園的藝術家 Paul Selinger ,這是香港1969年建造的首個、也是目前唯一由藝術家全盤設計的遊樂場,到九十年代石籬邨進行翻新工程後這個遊戲雕塑公園就被改變得面目全非了。Paul Selinger 是美國人,在三藩市藝術學院主修雕塑,1965年他與韓裔妻子移居香港,在香港大學校外課程教授雕塑,直至1970年才返回加州。

Helen也曾前往三藩市訪問Paul的小兒子Matthew。在父親遺物中Matthew發現許多記錄石籬遊樂場和雕塑作品的幻燈片,而Helen亦得到了由Paul 自行製作的石籬遊樂場的珍貴紀錄片DVD,這部片從未在香港播放。這一次,Helen也在澳門的講座中播放了該紀錄片,呈現當時建造公園的艱辛過程,以及石籬邨的兒童如何充滿創意和膽識地使用這些遊戲設施,玩得不亦樂乎。

Helen 同時也訪問了藝術家仍在香港居住的好友Leo Murray。Leo已是八、九十歲的老人,但Helen 形容他的時空好像凝結在六、七十年代,不但對於當年的事情記憶猶新,還保存了當年相關的報章訪問剪報等,一切資料井井有條,自己對此亦喜出望外。

坪石邨遊樂場

好的遊樂場長留人們心底

在進行了連串有關遊樂場的研究後,對於一個好的遊樂場應具備哪些元素,Helen總結認為,要看這個遊樂場的所在和規模的設定,如果它是設於社區之中,可能應具有一些能反映社區特色的設計元素,放置適合該區兒童使用的遊具,一個遊樂場是可以成為社區驕傲的,可以使社區居民自豪的,如石籬遊樂場,當年不但成為石籬邨小朋友的玩樂天堂,也是邨民拍攝全家福的好地方。即使事隔多年,人們對它的認同與喜愛仍然有增無減,充滿對這個地方的懷緬之情,甚至有街坊說現在仍會不時夢到自己回到那個遊樂場。

另一方面,相對於現在遊樂設施的模組化、單一化,Helen認為遊樂場的多樣性很重要,大大小小的遊樂場,可以有各自不同的主題設定,提供給兒童不同的遊樂經驗,讓兒童有選擇很重要,還有應要增加公園內的自然元素,如沙、水、植物等。在六、七十年代,很多遊樂場裡原來都設有沙池,讓小朋友可以玩沙,這本來是十分好的設定,但隨著公園管理的失效,以及社區環境愈趨複雜、居民對於公園缺乏維護意識等情況的出現,這些沙池裡開始出現針筒、狗隻糞便等,接著,遊樂場內便不再設有沙池了,小朋友可以接觸到自然元素的公園又更加少了。可能因為一些管治上的方便,卻犧牲了小朋友探索和發展創意的機會。

不止是澳門,香港也同樣出現。相類似的遊具組合,相近的顏色,沉悶、單一、聊勝於無,這樣的遊樂場被設定在人口稠密的住宅區周邊,成為很多小朋友童年的陪伴。(相片所顯示為澳門筷子基內一個小型遊樂場)

小朋友的意見很重要

公園在設計時,公眾參與的部份相當重要,這是澳門目前仍未有出現的。Helen提及,2018年12月翻新後的屯門公園就是一個在規劃上有很大突破的案例,由政府與多個非政府組織和居民、兒童一同協商而成,充份體現社區參與的效力,效果相當不錯。「相關報導之多,遊樂場使用率之高,為本港近二十年來罕見,足證社會對遊樂場創新的期待。」(P.90)有關公眾參與具體如何進行,可詳閱書中內容。

民間深入參與規劃後的屯門公園成為一個創新的共融遊樂場,分七個主題區,空間佈置和遊樂設施都考慮了不同能力兒童的需要,同時它也是香港首個把「水」和「沙」 兩項自然元素納入設計的無障礙兒童遊樂空間,還種植了一些專門可刺激感官的植物來吸引兒童,如含羞草、楓香、睡蓮等。由於屯門公園大受歡迎,香港政府於2019年施政報告中,宣佈將用五年時間來改造康文署轄下超過170個遊樂場,這個「 公共遊樂空間五年計劃 」的預算開支接近 7 億港元。相對於澳門政府只是興建一個黑沙青少年體驗營已經預算要花14億澳門元,這7億翻修超過170個遊樂場的計劃,化算程度使澳門人只有瞠目結舌,無地置容的應是澳門政府。

本澳林茂塘新建的遊樂場甚受小朋友歡迎。

現在香港的遊樂場設計中,公眾參與這部份算是相當普遍,通常會找一些機構或設計師去承包,各機構做法不同,有些可能會通過與小朋友進行一些workshop,來讓小朋友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意見,設計師收集這些建議後,再研究如何轉化在設計之中。但要做社區公眾參與,尤其是兒童的參與,其實需要專業的知識和技巧,如帶工作坊或對playgroup設計有認識等,但目前可能還未有足夠的設計師和機構有這方面經驗,但香港也有一些機構是在這些方面相當資深的。

遊樂場是進行公民教育的好地方

在書中提及的荃灣二陂坊遊樂場,就是經由政府、設計師與公眾協商後而建造出來,翻新後的遊樂場令居民耳目一新,居民的反應也很好。本來這裡是一個低收入社區,環境比較複雜,之前曾發生劏房火警、斬人等案件,但翻新後公園多了小朋友去玩耍。翻新後的遊樂場也改善了社區環境,提升了社區形象。惟二陂坊遊樂場中原來設計有一些突出的小山坡,但有市民被不小心絆例之後,政府很快便剷平了這幾個小山坡的設計,變成地上數個平面圓圈。這使人想到,公眾教育也是同等重要,尤其應增加公眾對遊樂場設計理念的認識,目前管理者傾向過度的安全維護,使遊樂場的設計創意在未被充份討論和協商之下就被輕易剝奪。

Helen認為,目前香港在遊樂場的公眾參與部份,較多是在前期設計階段,但遊樂場的生命,是在建成開放之後才開始,如何管理和維護才是延續遊樂場生命的關鍵。公眾不應只是使用者,也可以成為維護者。外國有些機構會讓社區居民來認養公園,或通過每周的志工行動來對公園作出維護,此舉也對公眾教育起相當作用。

Helen是一位八十後的香港建築歷史研究學者,在大學修讀建築與藝術。

說起最近香港有趣的公共空間和遊樂場,除了屯門公園外,Helen 還推薦了香港堅尼地城卑路乍灣海濱長廊,那裡很特別,有一些定期更換的遊樂設施,也放了很多可以移動的卡板,任由途人發揮創意,組合成遊玩空間。那裡24小時開放,可以玩滑板,也可以踩單車,整個空間感覺十分自由。一個好玩的遊樂場,也是一個能充份讓個體感受自由、揮灑創意的空間。要體現出這點,實在有賴遊樂場策劃者、設計者、管理者和使用者的充份理解和協作之下才能達致。

一個好的遊樂場是社區的財富,可以發揮凝聚社區的力量,也是公民教育的學習場,使民眾願意共同去體認、守護這個給予孩童創意與自由的空間。

 

《香港的抽象遊戲地景》(增訂版)樊樂怡著

出版:brownie publishing ltd.

出版日期:2023年6月增訂版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