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嘆息──專訪黃東

古城牆和古炮,作為一直防衛著葡萄牙殖民地澳門的重要建設,早已成為澳門著名的旅遊地標,為人津津樂道。最近,一組不受重視,位於松山山腰的澳門的古城牆,逃不過城市發展,並在數百年的風雨交替之間倒下。與此同時,四支早已長埋黃土的古炮則得以「重見天日」。今期《人間話》專訪軍事評論員黃東,談談近期的加思欄古城牆倒塌事件,以及近年出土的幾支古炮對澳門的特殊意義。

今年六月七日,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警告、停工逾十四年、被指影響松山燈塔景觀的東望洋超高欄尾樓事件有新進展。文化局指出,該樓宇在維持現有的高度(即81.32米)的情況下,該樓宇將改為玻璃設計,相信做法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決議要求。

被指有倒塌危險的加思欄古城牆一段長約十米。

被指有倒塌危險的加思欄古城牆一段長約十米。

公眾對政府維持該欄尾樓高度表達失望之聲仍未完結之際,兩日後,位於若憲山另一端,在本澳約有400年歷史、作為全澳第一批被評定的不動產項目之一的加思欄古城牆一段因山泥傾瀉而倒塌,文化局表示,原本50米的古城牆當中有18米倒塌。四天後,文化局表示,現存的城牆當中,仍有一段長約10米的牆體有倒塌的危機。

公共建設局、土地工務局及文化局一致共識認為,應以公眾安全及周邊穩定為前提,對潛在危險的部分儘快處理及製訂方案。在六月十六日的文遺會緊急會議上,政府決定將該段10米的古城牆局部拆除。

一石激起千層浪,古城牆倒塌事件引發市民反彈。有市民批評政府學足內地「強拆」的做法,「經濟再差都要大搞基建遍地開花,一幅牆他們覺得算什麼?」另外,法國文化遺產建築師呂澤強就要求當局對古進行緊急加固,但最後,該段10米的古城牆仍然躲不過被拆的命運。

古城牆作軍士用途別具意義 
感嘆日後只能憑弔

黃東受訪時說,加思欄古城牆勾勒了澳門整個舊城區的邊界,在軍事及文化上具有重大意義,亦反映了當時城市建築及發展的情況。他說,目前澳門十七世紀的文物已所餘無幾,離近代愈遠的文物已愈來愈少,古城牆珍貴的原因亦在於此,但卻一直不被重視、「淹沒在草叢中」,目前的狀態近乎只能讓公眾「憑弔」。他感嘆,今次古城牆局部倒塌,本澳又失去一件珍貴文物。

軍事評論員黃東。

軍事評論員黃東。

被問到對當局將古城牆「修舊如舊」有沒有信心?黃東認為「一定沒有可能」,並質疑政府能復原當中「幾多成」?他說,當年政府計劃在古城牆旁邊興建傳染病大樓時,民間已有保育古城牆的呼聲,但很快沉寂,保護古城牆只能靠政府的資源,但政府沒有積極推動、「後知後覺」,就釀成了現時的結果。

他說,在本澳由申遺成功開始,政府在學術及在保育上就應該做好成績,但現時「保育歸保育、學術歸學術」,兩者沒有交集,政府亦沒有辦法整合,做法同其他城市有很大差距。

網上展示四門古炮有進步 
結論還需進一步研究

同樣在考究當中被指可能與400年前(一六二二年)與十七世紀荷蘭進攻澳門海戰有關的一門古炮,於二〇二〇年四月十六日,在澳門內港爹美刁施拿地大馬路近祐德碼頭的位置出土;其後一年內,路氹城大馬路銀河酒店第四期地盤亦先後出土古炮共三門。

四門古炮現由文化局轄下澳門博物館收藏,並正進行修復工作。文化局為古炮製作了三維模型,於網上進行展示,冀讓公眾透過網站作多角度的觀賞。據「古炮雲上展」網站所載,四門古炮屬材質均為鐵製,生產年代方面,最早的一門可推敲至一六〇〇年,產地分別為荷蘭、英國、中國。黃東表示,是次文化局透過網上3D展示古炮,無論如何都是一種進步,對此稱讚。

古炮與古城牆,過去一直作為守衛澳門的重要軍事設施。

古炮與古城牆,過去一直作為守衛澳門的重要軍事設施。

但瀏覽完整個網站之後,黃東坦言感到「揜住」。他認為,網站的內容大致沒有問題,但質疑當中「疑似的結論」,可能提早了兩百年的出土時間,亦沒有絕對把握表明古炮是於海軍軍艦上使用,抑或是炮台上使用。「我們這段(由出土至今)較久的時間中,都想下一個結論,但發現不能草率。」不過他認為,目前用3D方法展示,可以讓市民「睇住先」。至於學術上的結論,在沒有太大把握的情況下,可以進一步研究。

四支古炮長時間埋藏於地下或海底淤泥中,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鏽蝕,預計需時數年方可完成修復工作。文化局表示委託了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及人文藝術學院文物修復實驗室進行研究及修復工作。

古炮的修復工作需要進行歷史考證、材質分析、金相檢測、鏽蝕成因和鏽蝕程度評估等,並以上述研究為基礎制定合適的保護及修復方案,其後才能依方案為古炮進行清洗、除鏽、脫鹽、除氯等的工序,最後根據器物的情況進行緩蝕保護後,方具條件展出。

「是否要修舊如舊到像大炮台的古炮一樣?」黃東質疑,以古炮本身的材質,以及在海邊位置出土的情況下,古炮是否適合進一步修復?他說,目前松山及加思欄的古炮,都是完整的。他認為最近出土的古炮應維持其獨特性、原真性,方能體現其價值,以增加公眾的考古知識,建議按出土時的原樣展出即可,「這是唯一一門這樣打撈出來是這樣的顏色的古炮,反而有獨特性。」

被指有倒塌危險的加思欄古城牆一段被拆。

被指有倒塌危險的加思欄古城牆一段被拆。

「等於你研究過裡面的化學成份,是鐵炮,不是銅炮,這些就做到事,能讓市民知道材質的含量,是一種知識。如果再次修復,就難讓人信服了。」

文化局於二〇二〇年十一月時表示,古炮展示對環境要求很高,包括需要恆溫、恆濕,亦指出文物不能長時間展示和曝光,因此暫未有合適地方展示兩支古炮,黃東質疑當局在保存古炮時又有否做到恆溫、恆濕。他說,現任文化局局長在負責文物建築方面比以往都有更資深,故不希望當局重覆「外行的手法或做法」,「等於松山爛尾樓事件,都是看到一頭冒水,我不知道各位文遺會委員如何看這件事,好像大部份都是贊成的,幾𢲷頭。」

「公眾亦很希望能真正看到古炮的實體。」他說,作出公開的實體展覽,以及線上的3D實體展覽,實際上並不矛盾,網上展覽亦可吸引更多人去參觀古炮的實體,增加對古炮的認識,故沒有必要將古炮的展示做到「神秘莫測」、「生人勿近」。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