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自殺成本低 社會工作課程副教授關志輝:陪伴最重要

即時報道

文:記者小聚

網址:https://aamacau.com/?p=86925

時間:2022年05月5日 1:01

傍晚時份,塔石廣場多見家長陪伴小孩玩耍。

過去的四月,老中青的年齡層均有人選擇結束生命,澳門理工大學社會工作課程副教授關志輝表示,預防自殺的社會成本不高,陪伴及關心最重要、有效,可挽救想離開的生命。若能適時給予想輕生的人陪伴,讓其知道「有人唔捨得我,有人想我留低」,便可扭轉命運。

多年研究自殺的關志輝表示,澳門是低自殺率的地方。以十萬人為單位,若每十萬超過十三人則屬高風險的地方,而澳門多年都為十萬之十或以下,間中去到十萬之十三,澳門基本每年自殺個案大概40至70宗,以每年40至60宗為常態。據統計,絕大多數地方成年人及長者的自殺率高,年齡越大則越高,尤以65歲或以上長者最高;而且年紀越大,自殺行為越決絕。而澳門自殺個案情況亦接近這種趨勢。

每宗自殺個案成因不同如指紋

他又認為,每宗自殺個案成因不同,甚少只有單一成因,往往是多成因現象,「如指紋每人都不同,唔會有公式計算出自殺機率,亦有共通的地方。」不同年齡,自殺動機有分別,但仍大致可歸類數個種類因素,如經濟、健康、人際關係。以65歲或以上長者的自殺個案為例,多涉及經濟及健康,其中又以健康居多,或「不想成為家中經濟負累」;中年自殺個案多與經濟或工作有關,一旦經濟收入下降必然使到在職人士打擊大。在疫情前經濟好時,不少人買樓、買車,一旦失去工作,甚至兩夫妻失去工作,這種衝擊「無法想像」。

澳門理工大學社會工作課程副教授關志輝認為陪伴對想輕生的人極為重要。

關志輝又稱,通常輕生的人有共同因素,如突如其來失去重要的東西如工作、身份或至親的人。其實每個人都機會面對自殺的風險,有心理理論認為自殺是人性的一部分,一生都不可能免疫於這風險,「因為在每人生命中都會遇上殺你一個措手不及的重要失去、無法承受的失去。若只得你獨自面對,就會有好大自殺風險。」

預防自殺的成本不高 陪伴有即時效果

佛常說的「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關志輝亦認為的確如是。「若能挽救一條生命,回報大、值得。其實去救一條生命係無須付出好大的社會成本⋯⋯重要的是陪伴,這亦有即時效果,可即時阻止。起碼(讓想輕生的人)即時有感覺:有人唔捨得我,有人想我留低」。但若肯花時間去陪伴有高危自殺風險的人士,從留意到發現蛛絲馬跡,再陪伴。「有陪伴後,自殺的機率就下跌明顯,若身邊有人係好難自殺。」

他又表示,有研究認為並非所有想自殺的人都決絕。一般自殺的人不會突然間選擇輕生,當中會有過程,有很多訊息、蛛絲馬跡可以察覺,「當然不同年紀,狀況唔一樣」。

留意身邊人 不要輕視「警告信號」

關志輝又稱,若能留意身邊的人有否面對自殺風險時,便可助減低這風險。想輕生的在扎掙的過程中會發出「警告信號」,這些信號分為容易發覺的以及比較隱晦。

他續稱,容易發覺警告信號如負面情緒、講自殺相關說的話題。例如情緒比較差、低落、不開心;或突然好憤怒或因突然失去工作, 大到自己都無法駕馭的憤恨、情緒大起大落如極度低落或極度憤恨都是好強的信號。另一些易發覺的信號則是「講畀你聽」,有研究顯示,千萬不要輕視將自殺掛在口邊的人。「若身邊有人講『做人無意思』、『世界無咗我會好啲啦,咁唔使帶俾人唔開心,唔使負累人啦』、『唔知死咗之後會點呢?』呢啲說話係聽到經常有自殺傾向的人會講嘅嘢,這些都是明顯的信號。」

比較隱晦的警告信號則不易察覺,如負面自我評價,怨恨自己、責備自己,「覺得自己醜樣、無用、loser」。另一比較隱晦的警告信號如行為/生活狀態改變,突然做一平時不做的事,「如無乜胃口、對感興趣的事興趣大減、」

關志輝又呼籲不要輕視這些信號,同時亦要保持敏銳,否則會錯過一些隱悔的信號。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