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協與求解:沒有實現的赴臺計劃

中山大學校園掠影(林同學提供)

赴臺升大一直是澳門學生的熱門選項,但是近幾年赴臺澳生的數字卻開始呈現下降趨勢。有中學老師現時其所在學校愈來愈少人去臺灣讀書「一年可能得幾個」。而受到疫情的影響,近兩年臺灣海外聯招相繼取消在澳門本地舉辦「學科測驗」,而改以「四校聯考」及中學相關科目成績,採計科目總分、學生選填志願序及校系名額做為分發依據。兩名受訪者林同學(化名)和劉子舜分別參加了2020年和2021年的臺灣海外聯招,林同學和劉子舜都被有「臺灣第一學府」之稱的國立臺灣大學錄取,但礙於各種因素影響,兩人最後都放棄前往臺大升學。

初選擇赴臺的原因:離澳見識  臺灣滿人文關懷

劉子舜說,自己選擇報讀臺灣的大學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和大多數同齡人一樣,他希望可以走出澳門,去世界其他地方見識一下。

而對於林同學而言,觸發他報考臺大的契機,源自於中學參加的一次學生交流團,他在交流團上結識到了一些臺灣朋友,「覺得他們好善良」他感受到臺灣人的友好。他表示,曾和臺灣人的相處,使他開始覺得臺灣是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地方。同時,林同學認為臺灣有不同於澳門的教育體系和生活環境,這兩樣是吸引澳門學生赴臺讀書的最大吸引力。

來自父母和學校的勸阻

最初報名臺灣聯招時,林同學就遭到父母的反對。面對家人的反對,他選擇瞞著他們報名了臺灣聯考,用自己的錢交了報名費。當時正值臺灣大選,家人對他說,臺灣政治環境比較複雜,再加上疫情控制亦相對澳門和中國內地較為不穩定,同時也擔心受疫情的影響,兩地入境管制,可能面臨長時間不能回澳的問題,再者,大學背景是臺灣對於日後找工作也難免會有影響,讀完回澳可能發展會不太好,勸說他不要去臺灣讀書。家人的意見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的升大抉擇。

另一面,林同學中學就讀的是澳門人俗稱的「紅底學校」,學校老師也叫他要自己考慮清楚「比較建議不要去臺灣」。

相反劉子舜的情況就相對較好,劉子舜表示,父母和學校都沒有給他太多意見,只是讓他自己決定。不過劉子舜自己也覺得如果畢業想要回澳工作,特別是政府部門,去臺灣讀書或許沒有優勢。

中山大學校園掠影(林同學提供)

最終的選擇

臺灣大學放榜後,林同學被錄取了臺灣大學心理系,劉子舜被錄取了臺灣大學森林環境系。

林同學表示,自己同時也收到澳門大學土木工程和中山大學社會學類的錄取,但他最終選擇入讀國內的中山大學。今年他已經讀完大一,準備選擇人類學進行修讀。對他而言,相對於留在澳門讀「搵錢」的學科,這對自己而言是更好的選擇,廣州是一個大城市,中大也有不少舊同學和朋友,而且廣州距離澳門也更近。

劉子舜表示,由於被錄取的森林環境系並不是他的「first choice」,加上考慮到最近疫情的變化,他選擇留在澳門本地升學,修讀生物信息。他坦言自己沒有考慮去內地讀書,認為自己不能適應內地的生活環境和節奏。

他們二人和許多澳門年輕人相似,夢想著長大後,自己要離開澳門出去看看。然而當面對著來自家人或學校的勸阻、疫情對兩地的影響,以及對於未來就業和前景發展的擔憂等等問題時,理想與現實之間形成的裂谷成為他們的作出決策的阻礙,也成為了圍困他們赴臺的屏障。

人生總會面臨許多抉擇時刻,大多數時間我們都在妥協與求解,而在當刻也總是難以分辨出決定是否適合,或許只能交由時間檢驗。

訂閱每月紙本

臨近畢業季,畢業生到陳寅恪像獻花,以紀念自己的校園生活。(林同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