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嘉豪:怕非下屆政府優先處理

近年特區政府常將「依法施政」掛在口邊,但表現常常令市民失望,就連《2018澳門廉政公署工作報告》亦指出「『照章辦事』、『依法審批』,從而為違法者打開了弄虛作假的方便之門」。顯然,單單「依法施政」已不能達到公眾期望。

對此,立法議員蘇嘉豪指出,澳門的法律滯後,很多都不能跟上今日公眾期望的標準。「法是20年前的法,但情理是2019年我們一個常人看的情理,無庸置疑全世界都在進步,無論是行政改革、政治改革或是社會改革,資訊咁流通,澳門人可看到其他地方在發生甚麼事。」「一打開網就見到其他國家對遊客如何管制,有甚麼新措施。例如荷蘭,人家遊客只是1800萬,是我們的一半,人家已經在喊救命。你擋不了市民對於情理的標準越來越全球化,除非你封曬網澳門只有內聯網。在擋不住的情況下,行政機器法律機器又生鏽,自然會出現這種政府和民間不協調的情況,亦令市民對政府的期望經常落空,因為我們是用現代的標準去看。」又擔心,新一屆政府會集中發展大灣區,忽略解決本地乃至公務員體系的問題。

法律滯後 未能回應社會

法律是否能符合2019年的社會發展,也影響着行政部門能否回應社會。例如要跟足程序聘請公務員,事必需時甚長,但同時,一些部門的服務及活動需求不斷增加。對於過往一些違規請人情況,蘇嘉豪認為要分兩個層面分析。「有些事一直做開,人情人情地做,但現代的標準看來就不合理,或很荒唐。」但有部分是「事出必有因」。「因為社會發展,政府攬太多事來做,要包辦太多活動,專業化也不斷提高,沒辦法透過舊有方式行程序去請,行完程序等完等罷都請不到想要的專業人士,我們是否抽出來後就用十年二十年前那套公職制度套入去,跟回以前那套?『依法施政』不會被廉署罵,不會被市民罵,但這又會出現格格不入。關鍵是抽了問題出來,有些雖然不合法,但合今天的理,其實就應去更新法律,或創設更多機制,去迎接社會新的變化。」

「當年2017年文化局出報告後,我幾次都有問陳司這事有何啟發,而不是很直接地『廉署指出唔依法,所以往後所有就依這法』。但好像都沒正面回應。文化局也沒出聲。究竟依這法可否解決這些問題呢?結果就出現裡外不是人。是依法,但入面搞到一團糟,那不如想想,現時公職制度面對很大的挑戰是,現在專業化越來越細分,文化旳人員甚至其他部門還有分很多細項,但現在其實很籠統,一堆人去考試,然後入職,於是水土不服。」「是否盲目地默守成規,守回以前那些法就可以解決問題呢?剛才的例子就是不可以,那就要在法制更新。」

自歐案發生後,特區政府似乎由「自由裁量權」一下子緊隨「依法施政」。蘇嘉豪指出,無論是「自由裁量」用得較多,還是「依法施政」較多,歸根究底,如政府本身的性質的認受性、產生的方式等不傾向讓市民可用有效制度去問責的話,都一定會產生這些問題。「澳門也是在面對這很核心的癥結。過去澳門自由裁量權運用得多,被人看到的是並非用在便民或利民方面,而是自利方面,這是為人詬病的。無可否認在這五年政府多喊了法制化、制度化的口號,亦做了一部分(工作),但有些根深蒂固的問題,例如本身法律滯後,要改的速度也是很慢。這是雙重疊加的效應,於是就卡着。」

他亦表示,法制化不是不好,但亦要警惕不能以此為名,將一些過去的潛規則、不太合理的做法合法化。「你將一些不成文的甚至是潛規則明文規定,再根據這白紙黑字去執行,就可以大條道理講是依法施政。究竟依甚麼法?是否一個不合理的法,甚或乎一個原先不合法的法?現在需要很警惕有這樣的趨勢,否則大家只聽到『依法』,背後沒意識到有些威脅就是,這『依法』原來是他們自己創制一些新的遊戲規則,去跟這些規則去治吏,然後可能影響到市民,損害到市民的權益。」

他又擔心,新一屆政府會集中發展大灣區,忽略解決本地乃至公務員體系的問題。「我覺得難上加難就是本身政府處理問題這機器已唔WORK,這唔WORK的機器連做還要去兼顧更加宏大的願望,就是在大灣區大展拳腳。這我覺得是很大的挑戰。」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