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靜:保護兒童是大人的使命

2018-01-26 發動社區網絡 支援家暴受害人 專題報道

文:論盡採訪組

網址:https://aamacau.com/?p=44817

時間:2018年02月1日 15:15

澳門防止虐待兒童會護兒中心主任李文靜

「虐兒沒有分動機。不要說『我嘅動機係教仔』。你打死了小朋友,可以說動機是教仔,但方法錯就是錯。」澳門防止虐待兒童會護兒中心主任李文靜強調,「所以不是動機,是你的方法是否對,有沒有問題,有沒有傷害到小朋友。」

傳統思想認為小孩「唔打唔得大」,但李文靜指,「打仔」並非有效的教育方法。「有些家長覺得動機只是教仔,認為打是一個方法。有時可能情緒控制得不好,錯手打了,等等各方面原因傷害到小朋友,或越打越升級。」她解釋,當體罰沒效時,家長會覺得下次要更嚴重,「有時自己因為情緒時重手了,加上有些小朋友較年幼,有些位置被打會變得很嚴重,家長煩燥時未必會留意到。」

而除肢體暴力,精神虐待亦是虐兒的一種。「經常用很侮辱的說話罵他,以及令這小朋友覺得自己一文不值,不值得被愛,自己都瞧不起自己。又例如恐嚇,如常說要趕他出街、丟他落街、丟他到垃圾筒,這些會影響他生命、威脅他生命的,令他長期緊張,很大壓力的說話,都是精神虐待。」還有經常在兒童面前展現暴力,「如在小朋友面前不斷打媽媽,令他很害怕,或在他面前性侵媽媽,或跟性有關的暴力行為。

護兒中心有不同活動及服務

撕去標籤 施虐背景沒必然

李文靜指,施虐的家長背景並沒一定的必然性,每個家庭都會有需要幫助的地方,家境困難的有生活壓力,富裕的亦可能因對小孩的要求令親子關係欠佳。「沒說哪種階層一定會,哪種應該不會。」而據數字顯示,2017年1月至6月的家暴兒童案件有11宗,當中逾90%(10宗)的施虐者持有澳門特區永久居民身份證,其中6名出生地為中國內地。11名施虐者中,4名是全職人士,自僱及失業人士各佔兩名,3名沒有收入,而大部分人士(9宗)都不是經濟援助的個案。另外,6名施暴者居住在自置私人樓宇。個案成因,有施暴者「對子女有固執/不合理期望」、「情緒失調/失控」,亦有「管教子女出現困難或親子關係溝通出現障礙」。

護兒中心有不同活動及服務

保護兒童是大人的使命

「經常接觸小朋友的大人,意識和警覺性是否夠高,有沒有留意到小朋友突然有倒退行為。本來常常笑,但突然一聲不響,身體的狀態,如暴瘦或衣着上有何問題等,都靠身邊的大人觀察小朋友的變化。經常接觸小朋友的大人,應有這個使命。」
李文靜表示,小朋友依賴大人照顧,父母打小朋友,很少會自己舉報自己,很靠小朋友自己有否感覺到自己受到傷害。「平時我們很着重落學校教小朋友自我保護的技巧,如受到傷害,要找適當的人去說,可能是學校社工、老師,其他的長輩或親友。」

李文靜又指,社區內每一個人都是保護兒童的一分子。所有接觸到小朋友的人,無論學校、補習社、或參加活動的中心,如果覺得不尋常,例如小朋友經常不出現,或行為變得怪異,或見到父母關係很惡劣,對小朋友態度很有問題時,都不妨多關心,或告訴學校、社工、老師等。「警覺性很重要。有時看漏眼,就會錯過,發現不了(兒童受虐)。」

李文靜強調,希望鄰舍不要認為家長打仔是別人家事。「左鄰右舍見到家長常對小朋友常喊打喊殺,小朋友常感到害怕,見到他經常被打。是否虐兒要經多方面專業評估,但市民見到這些情況,不妨多口問句:最近點呀?不妨多關心。也可以打電話給我們這類中心。我們不是要拘捕他們,而是告訴他們坊間有些資源,我們有管教技巧工作坊、親子活動、講座。有時父母們坐下來聊天,分散下注意力,可能會想到方法教小朋友。」

「其實你可以跟他們談談,關心一下這家人,不要覺得『唔好咁八』。有時正正是因為『八』,就可以阻止很多問題出現。」

訂閱每月紙本

護兒中心位於氹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