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寶藏 資源豐富  「尋.船.鳥」導賞:盼公眾了解荔枝碗價值

荔枝碗船廠一帶有不少雀鳥覓食棲息 。

荔枝碗船廠一帶有不少雀鳥覓食棲息 。

「如果再沒有紅樹林,都幾『大鑊』。」生態教育導師Samson解釋,即使蓮花橋底已有一大片濕地,船廠對出的紅樹林還是不可或缺:「船廠附近是一個泥灘的位置,而澳大對出的紅樹林很少這些位置,紅樹木那邊是茂密很多,會是牠們(鳥兒)繁育的場所,泥灘主要是他們覓食的場所,所以功能上有出入,不能說你有屋企就不需要廚房、餐廳。」

Samson 希望助公眾從多角度了解荔枝碗價值。

Samson 希望助公眾從多角度了解荔枝碗價值。相片由參加者提供

「這(荔枝碗)是河道的位置,已形成泥灘的生態環境,很多雀鳥潮退時都會在這覓食,泥灘的生態亦多樣化,例如有蟹。」在Samson眼中,路環除蘊含着大量自然資源,以及人類與大自然相處的故事,是活生生的展演場地,於是在政府宣佈準備清拆船廠後不久,Samson便組織了「尋.船.鳥」導賞活動,希望與公眾一起了解路環與荔枝碗大自然的一面,以及它們與人之間的關係。「造船用的材料都是天然資源。不論是『龍骨』還是其他部分,用到的木材可能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木材會用在不同的部分,工匠們其實都有想過,才會去用。」

生態教育導師Samson。

生態教育導師Samson。相片由參加者提供

Samson認為,現時城市分工太細,隔行如隔山,多數城市人對不少工業的專業並不了解。「例如造船,例如漁業與航海。常說澳門是個漁村,但有多少澳門人真的知道一條漁村是甚麼?可能我們這代已不知道。」而組識導賞,亦是為了讓公眾親歷其境,發掘自己在那環境中感與趣的事物。「很多時你去看過、摸過後,感受跟看書很不一樣。荔枝碗文字上的記載,可能很多書藉都會有,但你未親身踏足過一個地方,看過一個建築近四五層樓高,柱是一整條原木。而這些經歷不是書藉可給你的感受。」

他強調,不是參加了導賞團就代表已進行保育。「這只是個切入點,之後該怎做大家會有不同的方法。但希望讓大家有一個切入點,重新認識這地方,或將一些鮮為人知的秘密,先公開,等大家都覺得有興趣了,需要去保護這地方了,就用自己的專業,去做不同的事。」

「只要你喜歡那地方,你自然會做一些事去保護那地方。」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
荔枝碗船廠一帶有不少雀鳥覓食棲息。

荔枝碗船廠一帶有不少雀鳥覓食棲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