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短片《撞牆》入圍金馬獎 導演孔慶輝:本地電影人最需要拍攝機會

澳門短片《撞牆》入圍第 53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短片,成為首個澳門電影創作人入圍金馬獎的作品。導演孔慶輝接受《論盡》訪問時稱,對於作品入圍緊張又興奮,強調整個短片由幕後設計、技術以至演員皆是清一色澳門人、純本土製作,能打入華人電影最高殿堂,證明澳門人有能力及水準,並認為本地電影人最需要拍攝機會。

《撞牆》導演孔慶輝

《撞牆》導演孔慶輝

影像計劃不能停辦 國際影展面向遊客

電影《撞牆》講述主人翁患失智症的母親失蹤後在社交網站尋親的故事,是澳門文化中心「澳門影像新勢力2016」劇情短片公開組作品,並獲「第十屆澳門國際電影及錄像展-澳門製造」短片組評審推介獎。對於作品能入圍金馬獎,孔慶輝表示非常感激相關計劃,認為比賽已連續舉辦十年,成功培育出不少本地電影新秀,如徐欣羨、何飛等,而今年的「澳門影像新勢力」遲遲未有「聲氣」,孔表示可惜及遺憾,認為如停辦,有可能影響本地電影人才培養。

「坊間其實也有課程教你如何拍,資助你去拍畢業製作,但文化中心舉辦有種正式、官方的感覺,在拍攝或評審階段亦會找一些業界人士給予意見。這些對初學拍片者來說,是一些很寶貴的經驗。」

對於近年澳門的國際影展漸多,孔慶輝認為國際電影展主要面向長片,而現時澳門長片發展困難,不易拍成,故國際影展對推動旅遊的幫助較大,「吸引很多外地電影人來澳門觀看世界參展電影的首映,似乎不是面向本地電影人,也不太能培訓本地人才。問我的話,一定會對面向澳門人,以澳門作品相互競逐的比賽有較深感受。」

最需要拍攝機會    官方可助開拓市場

《撞牆》的台前幕後工作人員乃清一色本地人,當中不少更是劇場界人士。孔慶輝表示,是次拍攝用了五天,費用約十萬,由文化中心資助。雖然今次《撞牆》成績不俗,當中絕大部分工作人員仍非全職電影工作者,平時需透過接洽電影、劇場及各種商業活動以維持生計。「我自己也是。那天我得知入圍這消息時,我正在幫人拍活動花絮。」

但即使未能全職投入,是次《撞牆》能打入華人電影最高殿堂,孔認為證明了澳門人具有一定的能力及水準,目前本地電影人最需要的是更多的拍攝機會,從而累積經驗。文化局轄下的戀愛・電影館開放予團體借用,有助本地創作獲得更多曝光率,但鑒於本澳市場細小,如何開拓發行網絡還需官方加以協調。「老實說,只依靠澳門電影不會有可能是個健全的工業。單是廣東話地區,怎樣以此作為市場基數,這就不是我們能控制,怎樣把影片拿到廣東、香港等地區發行,這些可能要官方的幫助。」

除金馬獎外,《撞牆》亦入選2016 瑞士SHNIT國際短片節、2016台灣南方影展南方獎競賽及德國柏林短片影展FOCUS ON CHINA 單元。文化局表示,近年本澳平均每年出產40至50套短片,但只有約2至4套超過80分鐘以上的長片,當局第四季會繼續推出長片製作支援計劃,推動本地長片製作。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