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碗村位於澳門路環島西南部,今荔枝碗馬路一帶,是路環舊村之一。荔枝碗馬路南起碼頭前地,北止石排灣馬路與田畔街交界處,村落民居和船廠沿着山坡,靠着海岸,錯落有致。
村西有一小海灣——荔枝碗,是一個天然海灣,地形如碗,據說以前多植荔枝樹,故地名為“荔枝碗”。又說昔日該處駐有黑兵,引種番荔枝,荔枝碗因而得名。該村最早建於何時,已無從考據,但19世紀晚期,中葡勘界時期,村名就頻繁出現在相關史料中,因這一時期,荔枝碗是葡人擴張侵佔的地區之一。1864年,一支10名葡人巡捕組成的分遣隊進駐荔枝碗,並在該地建軍事據點,荔枝碗逐漸納入澳葡管轄區內。
歷史上,荔枝碗曾遭遇嚴重的颱風襲擊。在1874年(同治十三年,歲次甲戌)日,一連三日,一個強烈颱風橫過珠江口,先後吹襲香港及澳門,遠至廣州亦受災害,史稱“甲戌風災”,也是歷史上澳門最多人死亡的風災。根據1874年10月26日海島指揮官向澳門政務司提交氹仔和路環華人社會在風災中損失報告,在荔枝碗村,僅剩餘一間完整的房屋,一名因病未能逃走的男人埋於瓦礫下死亡。荔枝碗村受災程度相當慘重。
荔枝碗村海邊一帶廢棄的造船廠,昔日曾盛極一時,見證著澳門輝煌的造船業發展。在1966年該處已有信榮、周家、範九、新合利、協利和關恩,合計六家船廠,而路環造船分會也於1968年在路環市區成立。由此可見,荔枝碗一帶船廠在1960年代已基本形成。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澳門是鄰近地區主要的木船生產基地,除了船廠,還包括其他與造船相關的工業廠房。九十年代初,澳門政府重建道路網,再一次大規模的填海造地,導致半島上的林茂塘至筷子基一帶10多家船廠被迫停業,澳門造船能力大減,造船基地也由半島轉移至路環,使荔枝碗一帶的船廠興盛一時。
由於荔枝碗村曾經以造船行業為主要產業,所以很多“村民”是造船工人及其家屬,漸漸形成一個獨特的小社區,與路環舊市區很接近。隨著時代變遷、都市化發展,造船業沒落,荔枝碗的船廠漸漸停工,工人只好另覓生計,不少家庭回歸市區生活,荔枝碗村人口也逐漸減少。如今行走在村落中,只見一座座“人去樓空”的船廠,由於日久失修,漸成安全隱患。
荔枝碗村西望橫琴,屹十字門水道入口,毗鄰路環碼頭,是昔日重要的戰略港灣。夕陽西下,河風輕送,餘暉映照村路,人面四散,船廠依舊,村脈不息,笑看路環百年發展。斑駁的樹影下,荔枝碗村守護着路環的寧靜,同時也期待着古村落的回歸。“村”、“船”“海”是荔枝碗重要的個性特質,將來的發展,也應以此為依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