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主教角度談殯葬:重要是追思亡者,反省自身

氹仔嘉模聖母堂主任司鐸袁偉明神父表示樹葬理念與天主教的信仰可配合。

氹仔嘉模聖母堂主任司鐸袁偉明神父表示樹葬理念與天主教的信仰可配合。

同樣,澳門氹仔嘉模聖母堂主任司鐸袁偉明神父亦認為樹葬與天主教教義沒有抵觸:「雖然教廷未就樹葬發表具體指引,但按我的理解,其理念與聖經相配合。翻閱創世紀,人是從泥土而來,天主給予靈氣,令人成為萬物之靈。因此,樹葬呼應了經文的意思,亡者被埋葬,亦即歸回塵土。」

從天主教的角度看,死亡只是一個關卡,由短暫的人生到達永恆的福地,是回歸父家,相較之下,葬禮似乎對生者較具意義:「當末日降臨,我們將會復活,每人的肉身﹑靈魂得被重組,無論你曾經捐贈器官﹑火化也好,甚至樹葬,全能的父必能令你復活,只是自己以哪一個形態出現,我們都意想不到。在『形式不會保留』的前提下,葬禮其實是培養人們放下﹑釋放的心態。」袁神父認為形式﹑形態並不重要,反而就天主教的理念解讀生與死的連結,因為聖經裡有「永恆生命」的概念。他指死亡不是臨終一刻的事情,我們不應以短視的方式看待死亡,在生時的一切會影響人們死後需要去的地方,因此,我們生時便應積極行善,為永恆生命去努力,讓自己死後能回到天父的懷抱。

教友間亦有討論這種新的殯葬形式,很多人均表示接受:「其實我們也不會主張太花費的儀式,但一定會舉行彌撒,因為耶穌曾經犧牲自己去為我們贖罪,我們為亡者進行彌撒聖祭,一起向天主祈禱,給予祝福,為亡者減輕痛苦。至於用什麼方式,我們只會尊重亡者或其家屬的意願,因為我們重視的,是當中的情緒中心,讓參與的親友一起緬懷亡者,同時思考人生。」袁神父補充說。

沒有墓地﹑沒有碑文,我們會看輕親情嗎?袁神父提供了一個更開闊的想法來談「懷念」,表示我們對亡者想念的深度會與其在世情感的深度成正比,而這份情感不會因為沒有一塊碑文﹑一個墓地而消失。每次我們對於亡者的懷念,都能透過信仰﹑祝禱化成一份祝福,這不但加速對先人的尊敬,亦令生者更警覺自己的生活。

總觀兩種宗教的教義與樹葬都沒有相斥的地方,簡化禮儀亦不見得有違傳統節禮。這種最貼近大地的方式反而把我們真真實實的帶回自然,相信這種殯葬方式亦會慢慢改善我們看待死亡的態度,讓自己的生命綻放到最後一刻。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