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競賽後患無窮 環保團體促澳門應設填海上限

Screenshot 2015-08-25 18.31.35

圖片提供:跨境環保關注協會

 

 「現在填一寸海,等於減少了將來的可行空間。若干年後,大家可能發現海洋對人類有好大生態價值,不是陸地才有價值」。

長期關注珠三角環境狀況的跨境環保關注協會創始人魏翰揚指,近年珠三角各個城市,包括香港、深圳及珠海都在「鬥快填海」,澳門亦加入這場競賽。澳門官方和環評報告只是給市民一個憧憬,推銷這計劃行得通,並未有完全披露對區內環境承載力和生態的影響評估,例如大範圍的水流、空氣、海洋環境評估,中華白海豚保護區距離澳門最近只有十公里,施工影響及日後水環境的變化,環評報告都沒有著墨。

 十字門水道大減三分一 

對於內地專家提出設水閘和人工濕地,改善新城周邊的水質,魏翰揚指出,即使水閘設計能增加水體定向環流,有助改善海邊的臭味,但十字門水道水質本來就不乾淨,填海令澳氹之間的水道收窄至少三分一,施工期間令泥沙積聚;新城片區與本島只有狹窄的水道,無可避免該區水體交換將會變得更差。

新城水流圖1

工務局新城諮詢資料

 

官方環評報告 ( http://goo.gl/OGwIOZ  P.11) 已明確指出,新城近岸屬於三類水域,市民不宜落水,進行與海水有直接接觸的水上活動。所謂濱水旅遊區,並不是真的能夠「親水」。內港是非金屬污染最嚴重的水域,黑沙環對開海面,糞大腸桿菌污染最嚴重,正正是由於該區水流動交換較差所致 (P.46) 。

 

新城水流圖

工務局新城諮詢資料

A區對開灘塗已成候鳥棲息地

他特別關注A區北面對開的灘塗,有數百隻候鳥棲息。該處在人工島建設過程中已遭到破壞,現時A區再填海,進一步堵塞附近的水流,只剩下一個水漥。灘塗上放了很多污染物、水泥及建築雜物,填海工程明顯侵蝕了候鳥的生存空間。

被問到政府打算在A區這個死水的夾角位建人工濕地治污,魏翰揚強調, 從生態角度,該區應是「恢復」原來的水環境,而不是建一個新的濕地。

a1301a

圖表來源:蘋果日報

 

唔夠再填?應設填海上限

環顧周邊地區,除了澳門,橫琴南部已經有超過三千公頃的填海工程,加上港珠澳大橋及東西人工島,深圳機場填海計劃,頻密的填海工程已對海洋水質、生態和瀕危物種構成威脅。

他認為政府應邀請專家評估,定出填海的上限額度,避免將來無休止的填海。事實上,現時國內每個省都有「海洋功能性規劃」,例如廣東省已定出全省圍填規模控制在23000公頃內,至2020年海域保留區佔近岸海域面積比例不少於10%,大陸自然海岸線保有率不低於35%。雖然現在澳門不擁有水域管轄權,但政府也應對區內環境負責,不能只看澳門需要土地、要新的發展機會就隨意提出要填海。

11822538_1473183759664473_4627352143056100050_n

中規院無資格做環評?

另外,工務局遲至8月初才公佈新城環評報告,不但引用的官方數據被質疑太滯後,針對焚化爐的評估太粗疏,魏翰揚質疑中規院在國內並沒有做環評的資格,只是澳門政府「打包外判」的產物。

「中規院肯定是國內頂級的城規機構,但國內對環境評估有一套嚴格的準則,環評研究必須由對口單位負責,即使份報告寫得再好,環保部門都唔會批。」他指出,由於本澳未有一套嚴謹的環評制度,這份報告最多只能作為政府內部或社會參考資料。

 

跨境環保關注協會有關新城填海建議書全文:

http://goo.gl/JrUkj0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