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局

(相片由Jason Vong拍攝)

(相片由Jason Vong拍攝)

前陣子,與一位好友閒聊,大致的意思是,他認為,我們應該感謝葡國政府,他留了很多古跡及律法規定等給澳門,若不是他們,我們現在吃老本會吃得如此過癮嗎?這時我們坐在路邊,蜂擁而至的遊客在我們身邊匆匆而過。

他還說,某些大國及我們鄰近的地區,以往都視歷史建築及文物等是完全沒價值之物,將有紀念性的建築都拆光光,剩下的只有高樓大廈,與一眾熱哄哄的炒家。所以,我們澳門,在某個層面上,算是幸運。

我明白他的想法,當然不完全認同,但也令我有多一個角度去思考。

多年前,我與丈夫去意大利威尼斯,我們住的一家旅館,只是二星或三星級數,但整棟建築都是文物古蹟,建於1906年,在水都來說是年青的建築,在此能窺見歐洲某些國家地區對建築的重視與保育,在他們看來,不僅是一項長期的投資,重要的是實際地以人們使用的方針去衡量,故此,他們在用料、設計及建築上都絕不馬虎,普普通通的一幢建築物,建於百年之後仍可營運及住人。

反觀近年澳門及一些鄰近地區,除了一些歷史文化城區的建築得以保留及保育外,基本上民用的古建築大部份都盪然無存,接著,就是建出一幢又一幢的高層樓房,但不知是否在用料上出了岔子還是什麼,這些樓房的壽命只有約三十至四十年,之後就奇怪地說要重建或怎樣,更可怕是某些樓房會成為危樓,甚至倒塌的危機……。於是,在重建下,又成為另一幢嶄新的高層樓房,繼而又成了一眾熱哄哄炒家的賺錢對象……

可悲的惡性循環。

不久之前,我最喜愛的那個網台節目﹣《MJ13》,某位嘉賓肺腑地道出了現今社會住屋問題上惡果的源頭及影響: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時的香港政府(或一班人)推高了樓價,當年很多人就不斷地賣樓放樓,只是一個轉手,完全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一堆大錢。

搬屋,果真能賺到了不少油水,十多年前在澳門,我們都見證過。那時某些飯局的場合,有些人總不停炫耀著自己賺到了多少個「開」,當時我從異地讀完書回來不久,剛進入職場打拼,對這一切買來賣去的事懵然不知,只是單純地看不慣那錢來錢去的嘴臉。

種下的因,總是會生出怎樣的果。

也是早前,無意間看到香港某個紀實的電視節目,當中講到一名香港讀中國文學系的碩士生,他住在劏房,小小的不足五十平方呎的小房間,整齊地擺放了千多本書,連睡覺都要曲著腳的地方租金一點也不便宜,他以補習為生,生活只可說是得過且過。跟他一樣同讀這個科目的我,看到他一臉喜愛文學又有著底蘊的談吐,我感覺到他在學識及心靈上都非泛泛之輩,不禁令我想起《孟子.告子下》:「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伐其身行,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實在,我衷心希望,他將來能夠找到真正屬於他的「天下」。文學這東西是要累積,累積的功夫不是一朝一夕,他這樣的人才不可多得,但很可惜在這充滿功利的社會,他生錯了時代。

將來,是留給下一代的。

某些人,他們會認為現在很多年青一輩很偏激,特別是八、九十後這一群,然而,他們沒有思考他們為何偏激。很簡單的一個例子,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前的人,他們只要努力工作,必定可以買到自己安樂窩。可是,我們這班八、九十後,就算非常努力工作,所賺到存到的錢,都不足以支付一個狹小單位的首期。

完全只是幾十年的事,我們就扭曲了現在的居住環境,可笑是我們人類,眼光都過於短視,著重於賺那一刻快錢的羊群心理,就像是浮游於這個經濟體系大染缸之中的魚,跳出來就不能生存似的。實在,不得不稱讚那群精湛策劃的用心,當然,我只是稱讚,卻是完全否定他們的用意,現今運行的經濟體系,是以完完全全剝削人類的才華與發展為目的而行的。

想像得到,我的女兒們及下一代的小朋友,只能脫離這個過於著重金錢物質掛帥的經濟體系,他們的生活才會有曙光的出現。然而,怎樣去脫離?怎樣去推翻?怎樣去實行?難道真如卡列夫星人給我們的訊息,建議說:「我們所有人去種植果樹,那麼既可以吃,殘留物不會污染環境。」這樣,對於現今大多數生活在城市的人類來說,又太過不切實際了。

這是一個困局,只怪我們太倚賴這個精心設計的操控體系了。

但,我必定要希望,要相信,我們有改變的能力。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