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梓瑜:教育不應被政治凌駕良知

洗腦1-01

澳區7名人大、11名全國政協聯名提案,要求強化澳門的國民教育,包括建議教青局和國家教育部聯手編寫國民教育課本。

澳門教育學會會長蔡梓瑜警告,政界人物介入教育是危險的,「教育應按照良知、獨立思考和理性判斷,而不是先講你愛唔愛國。如果無野收收埋埋、唔見得光,理論上生於斯長於斯, 一個自由和獨立思考的人點解唔愛自己國家?點解咁無自信心?為何無端要開國民教育科?」

他又舉例內地學校的政治課、德育課是情感第一、政治第二、 認識第三,「單方面講愛唔愛,愛有時都好盲目!」如果下一代要在強調意識型態的環境下成長,「從小睇人面色、揣摩上級意志長大,將來如何當家作主? 」

n05a00_p_02_02

中聯辦主任李剛早前透露,有民調顯示,香港佔中後澳門青年民族認同感跌淨一半。

作為資深教育工作者,蔡梓瑜說不反對國民教育、國情教育,這些都是公民教育科其中一個元素,但「不應是全部」。現在澳門最缺的是世界公民的教育,向學生講解普世價值,甚麼是民主、自由、獨立思考和判斷。一般國民教育強調的是國民身份認同,傾重對國情的理解、情感教育,「單方面講愛唔愛,愛有時都好盲目!」

他強調,一般民主國家不會介入教科書編寫,因這是商業行為,應由市場自行運作,學校自由選擇。政府的角色極其量只會提出課程框架和指引,負責審訂教科書,澳門並不缺指引。在《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下,學校有權自行決定要上國民、公民、德育還是宗教課,《基本法》對這方面也有保障。現在人大、政協齊齊開腔,要另開一門國民教育科、由內地政府主導編寫一套教材,除了是荒謬、畫蛇添足,更令人憂慮學的選擇權進一步萎縮,「會否令學校有自我審查?本書係官方出,實要用啦?」

回頭看,澳門教青局早在2007年已委託國內最大的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撰寫中小學用的《品德與公民》教材,當時金額超過371萬澳門元。去年11月底,前社文司張裕下台前亦批准該社為這套教材做修訂,具體金額未有詳述。

蔡梓瑜稱,當年政府首次委託人教已引起很大爭議,令人質疑「一國」是否已大於「兩制」?為何要動用全國最大的的出版社,這樣龐大的機器介入編寫教材?還有澳門與內地的文化差異,雖然出版社有派員到澳門與本地老師溝通,但也只是「紅蘿蔔換漢堡飽」小修小改,轉換一下用語叫法。在私校「辦學自主」的前提下,有的教會學校還是可以選擇性使用,或由學校自行編寫教材,但現在氣氛越來越嚴峻,有多少相對獨立的學校或教會學校能守得住,只能繼續觀望。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