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支持本土電影的廢話了──記《心亂疑城》觀後感

多得媒體廣告社交平台朋輩間落力催谷,《堂口故事3──心亂疑城》可說是近期討論度最高的電影之一,筆者趕得及看到新春前夕最後的加場。

看完電影跟朋友談論了一會,我說我想寫一篇觀後感。朋友告訴我,現在寫就對了,公映沒多久說得太差又怕人不入場看,太好又怕人失望云云。聽來甚有道理,但想想看,這樣的觀眾也太善良了吧?對於澳門電影我們還懷著一顆像小王子保護玫瑰的心,買飛入場看電影就是支持本土電影、鼓勵本土創作人兼扶持本土電影產業為本地文化留下什麼什麼註腳⋯⋯啊,難道觀眾真金白銀進貢《十二金鴨》或《衝上雲霄》就是為了保住香港電影工作者的飯碗?我不信。

以往澳門人吃慣免費午餐,聽到什麼本地音樂會電影放映會劈頭一句就是:「你有冇多張飛?」如今人們開始重視創作人心血,聽到本土二字已經雙眼發光:「唔係唔支持啊嘛?」實是可喜可賀之事。不過公平點,這次《堂口3》不論在風格取材抑或宣傳手法上都跟足商業片,無疑是更加肯定本地電影的主流地位,而作為觀眾也得把它作為一部主流商業片去看待,(在大家紛紛談論奧斯卡賽果的時候)筆者也想分享一下對這部戲的看法。

《堂口3》玩懸疑,全片分為三個單元,打頭陣的先有葡國導演Antonio Faria的《INA》,講述女孩Ina迷失在紫醉金迷的城市中,跟男友沉淪毒海。男女主角演出平平,加上劇本原先疑似是由葡文或英文寫成,然後才翻譯成中文(如有錯請指正),流暢度欠奉,女主角劉漪琳擁有上鏡臉蛋,可惜對白與獨白同樣生硬,乃是一大敗筆。不過純熟的運鏡與豐富好看畫面都是值得一讚的地方,加上電子樂隊Evade配樂甚有味道,但我始終覺得導演想說的一定不只是30分鐘的故事。先是女主角由乖乖女墮落的轉變,面對朋輩間的挑釁和毒品的誘惑,明顯對女主角的心理描寫不足,只能用獨白去講。如何墮落?一大班年輕群眾一起跳舞飛車就是學壞?導演在細節上也處理得不夠細膩,用心經營的飛車和派對場面原本應該蠻好看,但都給浪費了。像教父一樣的父親出現得突兀,如果女兒象徵著這個城市慢慢崩壞,那麼父親也象徵著一個操縱著城市命運的當權者,那麼究竟「幫人解決問題」的他,又解決到女兒的疑惑嗎?是導演刻意留待觀眾思考還是交待不清?不管如何,故事結構散亂,而男主角吸毒那一段更像教育電視宣揚禁毒般一樣陳俗,相信去蕪存菁會更簡潔有力。

說到講故事技巧,還是《見光》的周鉅宏完美勝出,故事在一個晚上發生,亦即是天光前的事。從停車場、路邊報攤到家幾個場景,帶出兩小口子為了一張六合彩而引發的一連串爭執,一層一層地揭露人性貪婪的一面,釀成命案(那突如其來的一刀捅進男主角腹部太cult了,其實整部片子或許可以更黑色幽默),而最後竟是女主角跟父親與舅父合力處理掉男友的屍體,而兩位長輩你一言我一語地談論如何瓜分那張六合彩更顯諷刺。導演手法平實,勝在夠生活感,若然要挑剔的話,或許能在場景轉換之間鋪排得更流暢。飾演男女主角的楊彬和梁建婷,還有父親大鳥和舅父陳世平皆為舞台劇演員,演技無容置疑,不過略嫌男女主角咬字還是過於字正腔圓,再減省點誇張的肢體動作相信較自然。

最後陳建德執導的《熊媽媽的咆哮》看得筆者也想咆哮。故事由70年代說起,但一開始那位過於年輕的媽媽看起來就格格不入,隨著跨越多重時間線愈演愈亂,直至90年代媽媽想找尋當年殺害女兒的真兇,查案過程卻令人摸不著頭腦,犯駁位百出,直至由導演本人飾演的警察娓娓道出來龍去脈才能交待較早前那20分鐘觀眾到底看了些什麼,假如要這樣解釋故事,那麼還需要之前的鋪排嗎?加上那班「大茄」警員演繹出奇地差勁,真想說句:「精神點,臨時演員也是演員呀!」反倒導演本人在此片與《INA》都有亮眼演出,自然不造作,不如演戲好過拍戲。按照導演拍法,那兩間所謂相連的屋也是多餘的,倒不如一開始省點錢就不用搭建廠景。戲中不斷穿插著警察的旁白和倒敍令故事支離破碎,可幸的是尾聲終於以熊媽媽的故事點題,帶出媽媽原來有人格分裂,但結尾竟又出現一隻釘在牆上的熊加一聲咆哮,顯得畫蛇添足。

撐本地電影絕對是光明正大,很多人如筆者一樣,還是很想透過鏡頭去看導演們如何詮釋這個城市才買飛進戲院觀看,不過老實說看完《堂口3》結論還是覺得有點失望。但假如將來能拍出更多更好看的電影之時,我想我們也就不用再苦口婆心說支持本土電影,希望有這一天。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
熊媽媽實在太不像一位媽媽。

熊媽媽實在太不像一位媽媽。

《堂口故事3──心亂疑城》

《堂口故事3──心亂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