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yhood﹣我們成長的甜酸苦辣

10904912_10153033736097840_1041308159_n

你還記得,你是怎樣渡過童年及少年時代?你是怎樣成長的?

是乖乖的上學?乖乖的讀書?年年考第一?

是一直在遊玩?打架?溝女?經常被罰甚至被踢出校?還是更嚴重的曾經犯過偷竊罪,曾被送進少年感化院?

無論怎樣,這也是屬於你個人獨有的成長過程,而且只可take one,沒法take two,因為一生只能活一次,歲月流逝了,卻不能像叮噹的時光機一樣回到從前,重新活一次。

然而有些人,他們卻可以重新多活一次、幾次甚至好幾十次,嘗試過著不同的人生,因為他們是:演員!

他們在不同的電影中飾演不同的角色,透過不同角色演活不同的人生,在這部戲他是《寒戰》裡有勇有謀的警察,在另一部戲《父子》他卻是好賭成性,並教唆兒子入屋偷竊的爛賭父親;在這部戲他是《人肉叉燒包》裡的變態殺人狂,在《千言萬語》裡他卻過著甘神父無私奉獻的人生;在這部戲他是《花樣年華》的周慕雲,在另一部戲他卻是《無間道》的卧底警察,甚至是《一代宗師》的葉問;在這部戲他是《阿飛正傳》裡的「冇腳嘅雀仔」,在另一部戲他卻坐上時光機,跑到古代宋朝時的西域白駝山,過著《東邪西毒》裡歐陽峰的孤寂生活。當然,這些都是他們電影裡的人生,但他們的真實人生卻是電影明星,是被狗仔隊死抓不放的公眾人物,而在戲裡的人生,絕大多數跟他們的真實人生相距甚遠,他們每次投入不同角色的人生時,都要麻醉自己,告訢自己他就是一位英勇但卻優柔寡斷的警察,或要告訢自己就是哲古華拉或是昂山素姬或是甘神父,到導演大喊「cut」可以收工之後,他們仍然未能跳出戲裡的人生,仍然是電影裡的甘神父。

但有些電影,特別是一些低成本的獨立電影,你會發現戲裡的演員演得非常自然,然而他們卻不是經驗豐富的甘草演員,甚至可能是非職業演員,他們沒有明星的風采,反而較像日常生活的左鄰右里街坊街里,他們演得自然,因為他們在戲中其實就像演回日常現實中的自己,導演就像幫他/她度身訂造一個屬於他/她自己的個人故事,雖然這故事是虛構,但卻很像自己的真實人生,又或者說,戲裡角色的性格和特質,跟演員本身幾乎完全吻合。

10913485_10153033736112840_1664290588_n

《Boyhood》(港譯: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正是這類電影,或應該說,它比這類電影更貼近真實、更生活化,因為導演是跟著男主角的成長過程拍攝,就像紀錄片那樣追訪某人的真實成長歷程變化,然而《Boyhood》卻不是紀錄片,而是虛構的劇情片。

《Boyhood》講述一位名叫Mason的男孩由六歲到十八歲的成長故事,而飾演Mason的演員,不論是六歲時的小孩還是長大成人的十八歲蓄著鬍子的大男孩,從頭到尾都是沿用同一位演員Ellar Coltrane,而不會像《無間道》那樣,年青時剛剛加入警隊當卧底的余文樂,十餘年後卻變成梁朝偉(這當然有著香港電影固有的商業理由,認為要有大明星才有票房保證),而Ellar Coltrane本身的真實年齡跟電影裡的Mason是完全一樣的,於是Ellar由六歲開始,每年趁著暑假又或是其他較長的假期,便跟著導演Richard Linklater和拍攝團隊一起拍攝此片,過著戲中主角Mason的成長歷程,每年一直拍一直拍,足足拍了十二年之久,到影片殺青時,Ellar已經十八歲,已經長大成人,不再是當初那位六歲的天真爛漫小男孩。

 

其實除了Ellar外,飾演他的姐姐、爸爸媽媽也是分別沿用同一位演員,飾演他姐姐的,正是導演的女兒Lorelei Linklater,飾演媽媽的,是曾演過《True Romance》和《Lost Highway》的Patricia Arquette,飾演爸爸的則是多次跟導演合作的Ethan Hawke,也就是 《Before Sunrise》三部曲的男主角,除了Ellar由可愛的六歲小孩變為十八歲的內斂及有少許反叛的大男孩外,導演也看到他女兒由豆丁小妹妹長大成亭亭玉立的可人兒,爸爸Ettan Hawke和媽媽Patricia Arquette,除了演技越見爐火純青外,我們也能從他們臉上找到歲月的痕跡,這就是成長,這就是歲月的流逝,時間在不斷無情地流走,我們卻無法緊緊把時光抓著。

 

10912757_10153033736137840_346791213_o

導演Richard Linklater為了不阻礙Ellar的日常生活,於是選擇在Ellar放暑假或其他長假期時拍攝,而在不用拍攝的時候,導演會去觀察Ellar的真實成長變化,這包括他的性格、個性及親情、友情以至愛情等等生活上的轉變,而根據這些轉變去撰寫和調整劇本,故在拍攝前其實是沒有劇本的,這十二年當中導演不斷去觀察、構思、寫劇本、拍攝,接著再觀察、再構思、再寫劇本、再拍攝,這樣週而復始下去,就好像釀酒一樣,需要時間慢慢醞釀,在過程中,除了演員的外型不斷成長外,他/她的思想,以及導演對社會、對生活、對生命的看法都不斷地在成長,變得更成熟,拍電影其實也應是如此,需要時間慢慢浸淫,而不是七日鮮時間拍一部沒意義的王晶式屎尿屁電影。

 

男主角Ellar在片中飾演的Mason在電影開始時,也就是他六歲之年,父母因經常意見不合而導致離婚,父親獨自跑到阿拉斯加過著自由無拘束的生活,母親則再重返大學校園繼續努力進修,後來更獲聘在大學當講師,她帶著一對子女兩度改嫁,但兩次也是不歡而散,雖然父母早已離婚,但父親卻經常跟子女見面,Mason和姐姐Samantha也常常惦記著跟他們情同死黨密友的爸爸,在Mason從六歲到十八歲的成長過程中,他經歷了因媽媽改嫁又再度離婚而不停搬家,也經歷過在學校被欺凌,因頭髮過長而被繼父迫著把頭髮剪短;經歷過初戀,然而這場初戀卻在他十八歲長大成人後淡然結束了,或許好多人的初戀也是這樣,像肥皂泡般夢幻,但卻在瞬間消逝。看Mason的成長過程,會讓作為觀眾的我,也同時間想起自已是如何經歷成長的一切甜酸苦辣,第一次拍拖,第一次失戀,第一次去露營,第一次因學業成績太差而要留級,Mason的成長歷程就如一面鏡子般,讓人想起過去,想起年少時的一切悲與喜。

 

曾經看過香港影評人家明寫的關於這部電影的評論,他說片名雖然叫做《Boyhood》,但其實也算是「Motherhood」、或是「Fatherhood」,因為電影不單是描述男主角這十二年的生活變化,同樣也有描述他的父母親在這十二年的改變,爸爸從年輕時追求做過自由快活的音樂創作人,到後來踏入中年,也開始要面對現實,於是穿起西裝當個保險從業員;母親則不停學習,接著在大學任教,工作上得到其他同事和學生的正面評價,但在感情生活方面卻不合格,兩度改嫁卻遇人不淑,也因為買了房子所以要繼續工作當個房奴,到兒女長大成人搬到外面生活後,她便急著大屋搬小屋,希望能擺脫房奴的束縛,她的人生,就正如電影去到差不多結尾,兒子Mason準備要離家搬去大學宿舍生活時,她突然哭著說,覺得這天是她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天,她上半生大部份時間都在不斷努力上進,努力賺錢買房子,更兩度再戀愛,但到了下半生,卻要把這些曾經努力爭取回來的東西一一掃走,這究竟是甚麼人生?

 

其實今天很多澳門人都跟這位媽媽一樣,窮一生精力努力賺錢努力供樓供車,到頭來,也只是把一生貢獻給地產佬發展商,當了這些既得利益者的奴隸,但卻沒法坐上時光機回到過去重新take two。

 

或許飾演男主角的演員Ellar,有著跟一般小孩不同的成長經歷。其他小孩每逢暑假都會跟父母出外旅行,而在港澳生活的小孩,卻可能要在暑假期間做暑期工,甚至要被迫回校上夏令班,而Ellar,他每逢暑假,便跟著導演及他的女兒Lorelei,和飾演父母親的Ethan Hawke和Patricia Arquette,以及一眾拍攝團隊,一起走進另一個不同的人生,聽說Ellar在這漫長的十二年拍攝期間,一直也沒有看過自己演出的毛片(footage),直至上年2014年影片剛剛完成後期剪輯後,他才第一次觀看影片,而此時,他已經蓄著鬍鬚長大成人了,他第一次看這部片,就像他第一次翻開一本載滿自己兒時舊照片的泛黃相片集一樣。

10918756_10153033736087840_1486109072_o

導演Richard Linklater似乎特別鍾愛歲月流逝的題材,他的代表作《Before Sunrise》、 《Before Sunset》、《Before Midnight》三部曲,每一部故事裡的時間跟真實時間也同樣是相隔九年,我在1995年時看《Before Sunrise》,看到男主角Ethan Hawke和女主角Julie Delpy在一次歐洲之旅中初相識,二人天南地北電影音樂政治無不談得興高采烈,可惜在第二天天亮時卻要分道揚鑣,各自踏上不同的旅程;而在九年後的《Before Sunset》,男主角Ettan從美國飛到巴黎的莎士比亞書店出席新書發佈會,碰巧在那裡遇到九年沒見的女主角Julie,可惜在日落前Ettan要趕去機場,然而最後他卻決定留下,之後再九年後的《Before Midnight》,二人已結為夫婦,更間歇出現兩夫妻床頭打交床尾和的吵架生活情趣,看他們從初相識到重遇到結婚,就好像看身邊朋友的際遇一樣,是那麼的生活化,而當他們結為夫婦時,作為觀眾的我也已經踏入中年了,歲月,真的很無情,而《Boyhood》更告訴我們,青春只是一剎那,沒有永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G7-rP9L1mA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