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聽的歌」──從中國好聲音說起

陳樂基在國內歌曲選透節目獻唱了《月半小夜曲》,在大家感到粵語被強烈擠壓的年代,在全國性的節目中,可以用粵語演唱,很多粵人甚為激賞,非常雀躍。

然而,我和不少人,認為陳樂基即用粵語在全國舞台上演唱,也不值得欣賞。這並不是歌曲的問題,也不是他技術的問題,是他使用的技術不配合歌曲,這是一個大問題。

不知何時,好的標準似乎被劃一了。中國好聲音歌唱的人總是唱得激昂澎湃,唱到肉緊處總是猶如濤天大浪,像爆發一樣。如果陳樂基非要唱到這樣不可,這是他的個人風格,那其實不用選《月半小夜曲》,很多歌可以選擇的。

G.E.M.便是如此,她被稱為小巨肺,她亦很容易用盡她的肺活量,像法拉利跑車一樣從零到極速一直勇猛狂飆。她一唱即紅,每首可以數十萬元入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nYHey3N8gQ

就陳樂基唱這段歌,無法不引用音樂評論家鹵味男先生的一段話︰

「我相信陳樂基一定了解《中國好聲音》的評審標準,了解到如果不爆 SEED 『拉高音』就不可以吸引人,因此把《月半小夜曲》重新編曲,把這首歌變成一首可以拉高音和爆 SEED 的歌。但可惜的是《月半小夜曲》是一首用來『爆 SEED』的歌嗎?不如看看部分副歌的歌詞。

  『但我的心    每分每刻仍然被她佔有    她似這月兒仍然是不開口    提琴獨奏獨奏著    明月半倚深秋    我的牽掛  我的渴望  直至以後』

我沒有文學的根底,但簡單看來,副歌看來像對人訴說『我很愛她,但她不理我』,除非你對這個女孩子有怨恨,先會『爆 SEED』。否則大家聽聽原唱者李克勤,都是以訴說的方式向聽眾表達。看來陳樂基在副歌以『爆 SEED』形式來表達上面的歌詞,像是對個女孩子發脾氣的感覺。亦正是因為陳樂基為了要附合導師轉身的標準,加上要炫耀自己歌唱技巧,就這樣殺死了《月半小夜曲》。」

──見【陳樂基殺死了《月半小夜曲》】

在藝術表演中,標準像印版一樣被劃一了,用同一把尺來量度,好與壞都被標準化。就會很容易殺死所有可能性。

大家對粵語執著的時候,在全國舞台上以粵語演唱,未必是英雄,不一定會被人讚賞。

維吾爾人現在處境不用多說,另一位維吾爾兄弟帕爾哈提(Perhat Khaliq ),並不會刻意在中國好聲音唱他自己民族的語言,反而是唱漢語歌。(他唱這歌讓我日光大白也落淚)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oe3wcRPYcM

帕爾哈提這樣唱歌,從這YOUTUBE下的留言便可看到,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沒關係,我就是喜歡他聲音的那一邊。我認為他自己質樸的聲音,將思念從心底唱出來。他的聲音就是如此,沒有半點矯情做作。最重要的,帕爾哈提沒有迎合那個陳樂基去迎合的標準,他並沒有唱得像陳樂基和G.E.M.一樣,使盡勁去澎湃地狂飆。

他是唱自己的,將自己的全部唱出來,將自己應該唱的都唱出來。後學者並不是他,他也不能再去模仿。帕爾哈齊是獨一的,學不了。

其實這位帕爾哈提,並不需要靠中國好聲音出名,他早就出名了。只不過在國外,近幾年都有去德國的音樂節演出,我們沒有太留意而已。大家可以仔細聽聽。

大家聽完陳樂基和帕爾哈提唱歌,便明白了唱歌不可能有一百分的,重點是人和歌配不配對,或者是歌曲是否適合那個人。

即使我是粵語人,我也會給掌聲唱普通話的帕爾哈提,而非唱粵語的陳樂基。

回看我們,如果帕爾哈提和陳樂基同一個小學,老師規定了一種唱法,所有小學生都一定要唱成和G.E.M.一樣,才算合格。搞不好帕爾哈提小朋友的唱遊課分數就會很低,搞不好這個在小學的小朋友會很討厭帕爾哈提小朋友唱歌,他以後灰心了就不會再唱了。正因如此,沒有人是一模一樣的,作為老師,即使如何討厭帕爾哈提的歌聲,也應該給與小朋友自由發展,不以絕對的標準去評定好壞(當然不等於五音不全亂來也可以,基本的基礎還是要有),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維吾爾和香港都是中國的邊陲,陳樂基唱成與內地一般歌手同一個樣,這只是多了一個一般歌手而已,這種澎湃型動輒氣吞牛斗地高分貝狂飆的歌手中國內地一抓一大把。然而德國已經有帕爾哈提的舞台,他獨特的嗓音是獨於他的,即使另外的維吾爾人去唱也唱不出來,帕爾哈提不刻意奉迎市場,反而會被人家看見。

我們應該問問自己,澳門這個邊陲城市性格,又應該是甚麼?澳門的創作者,應該怎樣去實踐,屬於閣下在澳門的性格?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