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簡單的心──專訪動畫創作人岑健恆

颱風剛過的一大早,由於找不到適合的地方,我們來到關閘附近的麥當勞。坐在我面前的是一位腼腆安靜的大男孩,乍看就跟其他在麥當勞裡的年青人沒什麼分別,不同的是,面前的這個人十分放鬆緩慢,時常微笑,與周遭的熱鬧燥動完全相反。他就是八十年代末在澳門出生的岑健恆,就在這一區長大,讀書時便喜愛美術科,當時學校裡的美術老師是澳門畫家李小帆,後考進上海理工大學動畫系,二年前畢業回澳。他的動畫作品連續兩年(2013-14)獲得文化中心舉辦的「澳門製造」評審推介獎(動畫組),是鼓勵本地原創動畫的主要獎項。對於連續兩年得此動畫大獎,岑健恆只是依舊溫和地說,自己離真正的「好」還有一段很大的距離。

質樸自然的手繪動畫

去年的得獎作品《荷官》是他與同學一起合作的畢業作品,有着非常具澳門特色的題材,今年的《50%~60%》也同樣以簡約的手繪形式,並有另兩位動畫作者廖喆與鄧婉欣的參與,內容以他在4、5歲時曾做過的一個夢為題材,是個人的童年記憶。相較於很多動畫作者喜歡以電腦進行創作,他更喜歡一些質樸的、較實驗的形式,畫風十分有個人風格。目前也遞交了新的動畫作品計劃《仰卧起坐》給文化中心,故事也是從身邊生活的觀察中來。當問及希望能創作出什麼樣的動畫時,他微笑說:「希望我的動畫能讓人看完後感到開心。」這是一個有著一顆簡單的心的創作人,而且願意一直這樣簡單。

對於岑健恆來說,有關動畫創作的想法其實十分清晰,大型的商業動畫並不是他的追求,他喜歡的動畫師是山村浩二、雷磊等,也望能參照他們,以獨立動畫師的方式,做出較具個人風格的作品,他認為低成本的製作更適合自己,因為可以親身參與整個創作,而不是像大型製作那樣分成許多工序,動畫師只負責作品的其中一部份,「自己還是想專注於動畫內想要表達的東西」。

《50%~60%》劇照(廖喆,‍鄧婉欣協力)

《50%~60%》劇照(廖喆,‍鄧婉欣協力)

保持簡單純粹的創作初心

對於動畫創作,他甚至說:「我的創作方式到目前為止還是希望能以一種業餘的狀態去做吧。」在大家都唯恐不夠「專業」的時候,這話讓我有點吃驚,原來他自有一套想法:「業餘心態」可以讓自己創作時放鬆一些,嘗試更多形式和可能,沒有目的性和功利性的創作,亦更為純粹。原來,眼前這位看似中學生的大男孩,對於創作這件事,早已有了自己的一套「相處之道」,這樣泰然和放鬆的狀態,與許多創作人都不一樣。正因如此,對於動畫專業畢業但回澳卻無法從事相關行業一事,雖然也曾有過掙扎,但始終也沒有太介懷。畢業後很快便找到某電視台的平面設計工作,並一直工作至今,然後,「在業餘的時間裡偶爾進行動畫小創作……」他在自我簡介中這樣寫道。可能是與生俱來的溫和與謙厚,使他能十分坦然地面對生活和創作,不因環境而使心思變得複雜。除了動畫,平時他還會繼續上其他藝術課程充實自己,今年他還有藝術創作參與了《澳門視覺藝術年展》並獲優秀作品。在下一個動畫作品裡,他將會嘗試以黏土方式創作,進行不同的嘗試。

步行空間缺乏影響創作

「希望能堅持一年出產一部小動畫,很多年後可以積累到幾部甚至十幾部動畫短片,這樣就感覺好滿足了,可能這就是一種生活在小城裏的心態吧。」雖然自嘲是「小城心態」,但另一方面卻也敏銳地說出在澳門生活對創作的一些影響,如缺少志同道合的朋友,缺乏創作環境,缺少創作動力等,他還指出了一點:「這裡很少可以走路的空間」,什麼意思?「因為在上海時城市很大,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要花很多時間,除交通工具外,也經常要在路上走,這樣便也多了很多個人的思考空間,而現 在卻沒有了。」是的,雖說也可選擇走路,但這裡卻沒有可以讓人輕鬆走路的環境,道路似乎是為車輛設計多於為行人,走路動線常常被切割瓜分或萎縮掉,形成寸步難行的局面,使人不願多走,明明很喜歡散步的人來到也會發現,在澳門會變得不想走路,因為這不是為步行者而設計的城市,而這點更等同削弱了個人空間,直接影響創作力!

《荷官》劇照,(鉛筆手繪動畫:高燕青,暴慧婷協力)

《荷官》劇照,(鉛筆手繪動畫:高燕青,暴慧婷協力)

文創基金與創作人沒有太大關係

在政府力推的文創產業中,「動漫」是其中主推項目,近日更有2億的文創基金出爐,然而推動本地動畫該如何入手?身為本地動畫作者的岑健恆卻直言這些文創措施對他來說「感覺很遙遠」,認為產業化的做法並不太適合自己:「畢竟,動畫大有大做,小有小做,規模和技術肯定比不上美國日本等。」而那些基金和資助,似乎主要是為社團和公司而設,對他來說好像「沒有太大關係」;目前會去申請的是文化中心一年一度「澳門製造」中的動畫創作,入選者可以有一點經費來做作品,這樣的支持對他來說「更為實際」。現時本地的資助政策,較少有針對個人創作者和作品來進行資助的,長期以來主要是以社團為單位。

對於這些,岑健恆均沒有想太多,他現在最關心的只是提升個人工作效率和投入程度,畢竟澳門生活安逸,對創作提升不易。他希望把力量專注在個人的動畫探索之上,因為動畫是一件需要大量投入才能做到的事情,工作時間很長,熱情要一直維持着,「一定要很有心才去做」。

作為一個動畫創作人,他感到澳門不是很適合進行大型動畫製作,應鼓勵更多原創性強、有個人風格和本地元素的作品,如能引進外地那種小規模工作室形式的動畫製作,多點引介其他地方不同風格的動畫創作者來澳,或者可以更快地帶動本地的創作人,畢竟這裡職業藝術家不多,動畫創作者更少。或者這是政府在派錢以外,能做和該做的事,對提升本地動畫出一分力。最後,他期待一個百花齊放、真正多元的文化環境。


 

這一期訪問了5位年青的動畫與多媒體設計師們,與之前訪談過的創作人相比,更能感受到的是他們的獨自探索,因為,這兩個範疇在澳門都比較新,既沒有多少前輩,也沒有太多同行者,他們在缺乏平台的城市中,只能在摸索中孤身走我路。有人已感到困境,有人以從容方式平衡無法對等的創作與人生,不過新媒體也可能帶來新機遇,要如能遇上具視野的長遠目光,對新媒體有足夠了解,才能抓住重要的東西,讓不同的創意都能有所發揮。

文創專題來到最後一期,在與多位創作人的談話中,最為吸引的,是他們關於生存的開拓故事,無論獨立音樂人、時裝設計師、電影創作人、平面設計師,還是今期的動畫師和多媒體設計者們所提及過的,既是創作人們此刻所面對的現實,同時也反映着今天發展文創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何對症下藥?如何才能不離地?離題?把龐大的資源用到實處?使創意人才得到發展?城市的發展不儘是仰賴資源,而是許多人的努力與堅持。如果一個城市任由創意凋零,為什麼還要做文創?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