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容於此地的多媒體創作人──專訪黃震宇和黃震邦

016 知識份子的吶喊 紙本月刊

文:夏葦(實習記者)/採訪:黑黑、思崎井、夏葦/編:黑黑

網址:https://aamacau.com/?p=10225

時間:2014年08月11日 16:16

黃震宇和黃震邦兩兄弟是比較不一樣的組合,兩位斯文含蓄的大男孩,竟然都是從事多媒體創作的,而且都屬相當少有的專業人才。哥哥黃震宇專注音樂創作,主要做電影、電視等配樂工作,據他所知,現時在澳門並沒有太多這類的專業人才;而弟弟黃震邦則主要是網絡產品和設計等工作,兩人的生活模式也很相似,都是自由職業者,在家電腦前工作就可以了,別人看來貎似輕鬆的工作模式,但事實上是否如此?這兩位充滿工作熱誠和藝術夢想的年青創作人,在現時本地文創環境之中,多媒體創意的發展如何?兩位年青人是如何工作與生存的?這些問題都促成了是次專訪。

兄黃震宇(左)及弟黃震邦

兄黃震宇(左)及弟黃震邦

兩人的創業開始

弟弟黃震邦畢業於澳門理工學院綜合設計系,畢業作品是製作網頁,現從事多媒體設計,即相關的網頁、網絡工作和服務。剛畢業時與友人合資製作了一些網絡產品,維持了約大半年的時間,其後因為一些內部問題而擱置計劃。之後,碰巧有朋友經營網絡公司,接了威尼斯人的網絡外判工作,於是他就以自由身方式加入了他們的多媒體部門,日常主要在家中工作就可以,以製作Web banner為主,只需透過電郵與公司溝通,這種工作方式一直維持至今,亦是他主要的收入來源之一。其次,他亦與朋友合資一間網絡產品的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主要是專門製作網頁、網絡產品和系統等,不過現階段還在構思中,未有實質的產品發佈。除此之外,譬如早前由香港導演崔允信執導、以澳門為背景的電影《無花果》,經朋友介紹而認識了導演,於是黃震邦便做了那部電影的剪接工作。總之,不論平面或多媒體,總之與電腦媒體相關的創意性質的工作他都會接來做。「我主要的工作就是圍繞着這幾個範疇。其實只要是我感興趣的事情,我也會想去做。」除了力求以此生存外,興趣也很重要。

哥哥黃震宇更早便投入創意行業,主要工作和生活的地點是台灣。1997年黃震宇在台灣讀大學,由於中學時期喜愛電腦編程工作,於是大學便選擇了網絡工程科學這一門。但在就讀過程中,興趣慢慢轉移到音樂方面,開始埋首鑽研音樂。因緣際會下,在2002年接受了同學的一些配樂工作,累積了一些人脈和經驗。畢業後他便留在台灣,主要還是以電腦編程工作為主,但基於對製作音樂的夢想,一有機會便會接一些配樂、音效等的工作。到了2008年,黃震宇覺得時機成熟,於是便在台灣正式註冊成立了一間一人公司,主要從事音效製作方面的工作,及後他亦在澳門開設了公司,弟弟和另一位友人也是當中成員,但發展方面還是以個人的創作為主。

對澳門前景的看法

黃震宇目前仍主要在台灣那邊生活和工作,但也開始接多了澳門的工作,感覺關注這個行業的人比以前多了,機會亦多了。特別是近年,澳門的經濟變好了,開始有更多人關注多媒體產業的發展,相反台灣的經濟卻愈來愈差,變相使到這個行業的收費調低了,需求降低,收入便減少,接到工作的機會也越來越少,所以他亦曾考慮回流返澳工作。

黃震邦於大學時已開始做會展公司的兼職工作,以設計和創意為主,從那時起便覺得其實社會對平面設計及其他文創產業是有需求的。他更有朋友自發地組織一些文創工作,如自資開設文創精品店,就算知道有資助可供申請,但大部分人都不太擅長這類行政工作,而且申請資助的步驟相當繁複,變相令人們申請的意欲減低,而且由於欠缺相關溝通機制,使創作人不會很熱衷去尋求這方面協助,這亦變相使一些創作人的努力成果未能呈現出來。黃震邦認為現時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開始增多,缺乏協助的話,起步會相當困難。

目前工作機會不多

在澳門,平面設計的歷史雖然較多媒體設計長,但對多媒體創作則會比較有新鮮感,黃震邦認為現時澳門的多媒體工作者其實積極緊貼外國的資訊和發展,於是當他們把這些概念和構思套用到實際工作時,客戶會覺得很新鮮,亦會較喜歡這類型的新設計,「如澳門的一些電視台較能接受這類新穎的表達方式,會使用多媒體作為宣傳片和廣告,我也有朋友接過這類工作,社會大眾對於這些新鮮的多媒體創意其實都有不錯的迴響,縱觀整個多媒體創意行業在澳門的發展需求應開始越來越大,質量亦將會越來越高。」

黃震邦認為其實澳門是有人才的,多媒體工作者的能力是不錯的,但目前只有理工學院能提供一些實習的機會予學生,由於選修多媒體的學生不算多,實習機會相對亦較少。目前仍在努力堅持中的多媒體工作者即使創意上表現優越,但由於澳門市場小,工作並不會很多。

缺乏溝通交流平台

關於現時正大力催谷的文創產業,黃震宇首先肯定政府對於多媒體產業的重視態度,但也覺得政府或其他機構亦可以提供一些專業的網絡平台,讓文創工作者能夠在一個公平對等的環境下互動交流,能夠有助創意的提升,促進資訊的流動,提升大家的工作水平。「以我在台灣從事配樂工作為例,由於台灣有可供文創工作者聚腳的平台,很多時導演只要通過此平台便能夠尋到想找的工作伙伴和相關的專業人才。」

黃震邦則認為雖然政府近年努力打造文創產業,但奈何本澳文創氛圍不足,環境遠未成熟,本地的文創工作者只會各有各做。另外,即使很多人都知道文化局一直有一些輔助文創產業的措施出台,但有感這些措施所提供的平台較便利於政府與商界和社團之間的溝通,而似乎沒有架設直接與地方個人文創工作者的溝通交流平台。黃震宇對此亦有同感,「其實可以建立一些與實際文創工作者之間的溝通橋樑、平台,無論是否由政府設立,最重要是讓文創工作者有一個共識,有一個交流和溝通的集中地,從基層開始培養人才,讓種子萌芽成長。除此之外,也可以舉辦一些專業的比賽和展覽,多鼓勵文創工作者們參與,讓各文創工作者可以提升自己的水準和競爭力。」

黃震邦更認為,除舉辦比賽和各種展覽外,文化局其實也有提供資助讓有興趣的文創工作者到外地實習和進修,但有關的申請步驟和要求比較煩瑣,希望未來會有更多機會讓本地文創工作者得到外地實習的機會。但更主要的是有關當局要對一些新興的文創產業要有清晰和準確的認知,「澳門政府對一些文化產業其實並沒有很多了解,經常會找外地的人來充斥市場,卻不知道要如何培養本土人才和給予發展機會。以動漫產業為例,為何每次的交流地點都是中國內地?不是應該要帶創作人到真正領先的地方,到動漫文化的發源地和盛行之地去作交流,才能有助促進本地文創工作者的素質嗎?!」

有關澳門市場

黃震邦認為澳門的市場環境其實比較狹窄,文創工作者的工作來源主要為政府、博企、賭業集團等,相對而言創造力亦會較低。
黃震宇則認為政府可以推動人才互通,讓本土的文創工作者能夠與內地、台灣或者其他地方的人才交流。另外,他在台灣生活的時間較長,更愛台灣的文創氛圍和環境,因此更認為政府在發展文創市場的同時,必須要加強藝術教育,使本地的文創工作者能有更大的向心力。

期望和夢想

「我想我應該不會停留在澳門發展,畢竟澳門的發展空間實在太小了,未能再攀上更高處,而且我希望能夠出外擴闊自己的目光,能夠吸納更多的新思維。」 談了好一會有關澳門市場的發展問題後,黃震邦終於這樣說。雖然對這個地方有着各種期望,但多媒體始終是一項需要走在前面的創意行業,本地的環境實在不利創意發展。至於已在澳門開設公司的哥哥黃震宇,對於未來雖不算樂觀但亦充滿期望。「我會想有更大的發展,但基於收入的問題,亦有考慮停止現時的工作。不過隨著澳門的經濟發展和文創產業的萌芽,因著澳門的需求,也會考慮回流返澳工作。」

donation-ad
這一期訪問了5位年青的動畫與多媒體設計師們,與之前訪談過的創作人相比,更能感受到的是他們的獨自探索,因為,這兩個範疇在澳門都比較新,既沒有多少前輩,也沒有太多同行者,他們在缺乏平台的城市中,只能在摸索中孤身走我路。有人已感到困境,有人以從容方式平衡無法對等的創作與人生,不過新媒體也可能帶來新機遇,要如能遇上具視野的長遠目光,對新媒體有足夠了解,才能抓住重要的東西,讓不同的創意都能有所發揮。
文創專題來到最後一期,在與多位創作人的談話中,最為吸引的,是他們關於生存的開拓故事,無論獨立音樂人、時裝設計師、電影創作人、平面設計師,還是今期的動畫師和多媒體設計者們所提及過的,既是創作人們此刻所面對的現實,同時也反映着今天發展文創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何對症下藥?如何才能不離地?離題?把龐大的資源用到實處?使創意人才得到發展?城市的發展不儘是仰賴資源,而是許多人的努力與堅持。如果一個城市任由創意凋零,為什麼還要做文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