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文創?

066 我們不要垃圾城 紙本月刊

文:天一

網址:https://aamacau.com/?p=49716

時間:2018年10月25日 10:10

何為文創?

何為文創?

今時今日,通街文創。政府以「經濟多元」為號,利用公帑「扶持文創產業」;一時間,不少人高舉着「文創」旗幟,希望得到政府「科水」力撐。寬闊的扶持範圍,成就了花店可以申請資助,功夫可以申請資助,會展公司可以申請資助,香皂可以申請資助……

當甚麼都可冠以「文創」之名時,也引人反思究竟甚麼才是「文創」?

無所不是的文創?

「文創」二字,結合了「文化」與「創意」,各地的「文創」所涉範圍不盡相同。英國學者Mark Banks將凡涉及生產「美學」或「有象徵意義的」商品或服務的產業,即其核心價值是透過影像、符號、聲音等承載着意義的商品,界定為文化產業。他指出,所有商品都可能被認為擁有某種「意義」特色,而商品是「文創」與否,在於商品是否首要強調美學或象徵價值,而非在於其功用;例如,成衣生產與工業設計,要不要歸為文化產業,都有可能,這大約取決於這些公司是被判定為主要是生產千篇一律的實用性商品,抑或可以利用本身的能力,生產出文化意義。

但一些研究亦指出,愈來愈多商品與活動似乎都帶有「審美」或「象徵」意義,要統計或界定是否「文創」可非常困難。一項生產活動能否被視為文化產業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所坐落的特殊社會與空間脈絡。Mark Banks指出,自1960年代開始,廣告、藝術、電視、廣播、電影、時尚、平面設計、音樂、軟體研發、遊戲與休閒等領域的活動與工作機會,都呈現大幅擴張的趨勢,而這些活動如今都被統稱為「文化產業」。「文化仲介者」(cultural intermediary),比如文化評論家、記者、星探、促銷人員與新聞評論員等,其人數成長及參與也同時壯大了文化產業商品與服務市場。

當文化變成經濟策略

有學者明言,當任何形式的文化資產都被納入經濟計算的範疇內,不少政府亦視「文化產業」為去工業化的系統性危機的解決之道,如火如荼地倡導文化生產的優點與價值。如從這點反觀澳門的文創,就會引人想像為何近年總讓人覺得澳門「樣樣皆文創」。一些坊間的推測會是,當「生產」都會被納入經濟數據統計,納入越多,數字越漂亮,也就符合「適度多元」的宗旨。

不能算是證據,但看看一些行業資料:根據文產基金的資料,2015年基金批出的總資助額為2300萬,2016年是3200多萬。統計局的資料就顯示,2016年文化產業的多項數字亦有上升態勢,例如有營運的機構共1913間,按年增加200間;在職員工亦增加7.7%至11003名;員工支出增加9.3%至17.1億;文化產業的服務收益按年上升9.7%至68.6億元;對經濟貢獻的增加值總額為22.4億元,上升8.5%。

而根據該份統計,統計局選取的調查對象,除參考文化局澳門文創網 《文創資料庫》資料(包括文創公司及文創社團)、在澳門會展及表演場地舉辦的文化展覽和表演資料(包括主辦機構或社團名稱),財政局新登記的場所/企業外,還有向政府部門收集曾舉辦或以判給方式承辦表演和文化活動的機構名單。以上種種,或許亦印證了公眾的普遍印象——政府是文創的重要「金主」。根據文產基金的《文化產業基金雙年報》,2017年的基金批出的項目是歷年之冠,總資助額高逾1億4千多萬,意味着2017年的數字有可能會進一步上升,但這假設要待11月21日統計局公佈新一年的「文化產業統計」才可有更多探討。

文創不在於數字 在於文化連結

但不論數字如何,現時「文創」二字已成功成為澳門發展的口號之一,「文創」處處。有分析指,文化商品在類型與數量上的激增,是由資本主義邏輯驅動的,它不斷尋求將新的商品形式,帶入市場,這些創新可能以提升「消費者選擇」的方式,預示着潛在獲利的可能。但亦有學者直言,「文創」的重點並不在於創造了多少個職位,而在於這些公司能否融入地方的文化生活。一些研究亦提到,「文化工業大量製造的產品,以其千篇一律、反覆出現的說詞,加上持續入侵日常生活的每個領域,迫使個體進入一種噤聲的盲從狀態,降低了任何嚴肅而具挑戰性的『美學抗議』的可能性。」

那說到底,甚麼才算是文創?在不同國家地區的脈絡下會有不同定義。澳洲學者Justin O’Connor就曾提出,英國的電子產品跟文化產業關係未必太強,但意大利米蘭的家具、芬蘭赫爾辛基的玻璃、法國里昂的紡織品等,都因為與當地有深厚的連結,而視作文產的重要一環。由此觀之,澳門現在的文創「遍地開花」,樣樣皆文創,不是因為這城市創意無限,而是由於未找到自己的文化連結,只能「漁夫撒網」,實質毫無方向。最終成為「人人大獎,永不落空」。

參考書目:
Banks, Mark (2007). The politics of cultural work. Basingstoke, UK: Palgrave.
O’ Connor, Justin(2000)The Definition of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Arts Education, 2(3), pp. 15-27.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