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一抹晚霞在心中——記《水岸街童》

在同時有賽車的周六下午四點多擠上一架5號巴士,我和女兒在漫長的塞車中睡著了,三個人你倒過來我倒過去的,昏昏沉地終於到得下環街市一站時,已經過了5點(演出開始時間),這段路竟走了接近50分鐘,以至我們跑着衝上去下環街市的天台時,突然有種時光錯亂的感覺,是睡太多了嗎?眼前那360度無敵環迴天光雲彩是從哪裡變出來的?!如此一個舞台,屹立舊區之中,實在太華麗!

IMG_5742

《水岸街童》是今年藝穗節中使人期待的節目,因為這部戲的黃金陣容是用年月提煉出來的,相互之間的默契令演出散發出就是這樣的組合才會有的特殊效果,不可能複製的味道。去年9月,這個組合在【第三屆足跡小劇場演書節】中,於連勝街47號呈獻了林偉彤的個人故事《水藍拾記》後,今年藝穗節再創作同樣以個人記憶和論述為主體的單人演出──《水岸街童》,由團隊中另一位充滿故事的成員陳世平,來展述自己的成長歷程。

(所有相片由鄭冬提供)

首次作為環境演出場地的下環街市天台令人驚艷,演出選在5點,正值黃昏,天台景觀開濶,天上掛着大片雲彩,令人心曠神怡。最為獨特的是,天台的四邊,竟然有着四個截然不同的城市景觀。創作人便順應着這四組不同的風景,用心地把演出分成四個部份,代表演員四個不同的生命時空,同時把觀眾安置在天台中央,演員以四邊不同風景作背景,圍着觀眾來演。如背景是下環街區和主教山方向的,演的是還容得下街道歷險的孩童時光,也同樣是城市的天真時期;背景是沙梨頭內港一邊的,則是青少年時期,內容環繞當時少年身邊的漁港生活見聞;背景向人煙稠密的紅街市和北區方向的,述說的是演員邁向成人階段,當理髮師父親的助手這第一份工的時光;最後那邊背向着賭場林立的耀眼燈光,很自然,演出的時間軸亦走到了今天,說起剛遭拆卸的、演員過去曾工作過的均益炮竹庄的故事。

IMG_5787

再有重量的過去,尤其童年時光,過了一段歲月後回頭,應該都能滲出絲絲甜味。很快,遲到的我們便被演出所散發出來的往昔光環所包覆,與其他觀眾一同沉浸在晚霞的柔光之中。

以演員第一身經驗出發的演出,演員與演出之間的親密感無可替代,因此阿平的演繹是眉飛色舞的,臉上都在閃亮發光,把觀眾也感染了,沉浸在記憶之中的演出,流露出一種自然、放鬆的氣氛,由頭至尾沒有受“演出”緊箍咒所限,沒有不自覺地把螺絲上緊的狀態,而更像是對着一班朋友(實際上很多也是朋友)般從容、自在,一些段落即使掉落了部份零件,但仍然無礙整個運行的自然舒服,這也是最好看的地方。

那些金子一樣的點滴回憶,也是屬於個人私密的大公開,像是剥洋蔥般把自己層層攤開,觀眾與演出者的距離一下子就被拉近了,所選取的記憶片段雖然私密,但同時也有一定的共通性,像對父親的記憶,像對那年頭街坊鄰里、街道生活的描述,都是即使不同年紀的觀眾也可以理解和代入的。本來這樣的“說自己的故事”般的演出很容易糾結在一種“懷緬過去”的感慨氛圍中,可能會過於牽絆而令人受不了,然而《水岸街童》在同類演出中却明顯放輕手腳,由始至終都選擇樂觀的情緒、明快的節奏,每一句獨白猶如精選過般,不流露過多感慨,即使去到演出的最後一部份,在賭場的背景之下,演出中說的是從前在均益炮竹庄工作的往事,在這樣強烈的一幕中,阿平還要送給現場觀眾每人一張最後清拆前在裡面檢拾到的珍貴紀念招紙,當這張薄薄的紙片傳到手上時,我相信在場觀眾的心頭都難免有一份沉重,然而阿平却沒有承接這份感傷,反而繼續以演出由始而終的明朗來為時代作結,不願把無奈擴散,只讓觀眾把個人或濃或淡的情緒,繼續留在各自心裡,演出便在此終結。

IMG_5821 - 複製

我們回過神來,此刻天上雲霞已散,天色已然全黑,離場時還每名觀眾都可得到一個久違了的“沙翁”(聽說是為演出專門央求店家才做出來的),我們模仿演出中阿平所說的吃法,把嘴邊留下的那圈糖粒,用舌頭逐一“清潔”,揪緊的心情得以緩緩舒展。

IMG_5885

 

*相片全部由鄭冬提供。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