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作為澳門的另類公共領域

2010-09-25 澳門的網絡政治 專題報道

文:劉世鼎,勞麗珠

網址:https://aamacau.com/?p=1216

時間:2012年09月25日 13:13

本文試圖對網絡在澳門政治文化和傳媒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進行考察,從而對公共領域的討論提供一個新的視角。我們所側重的面向包括網絡在澳門特殊的政治傳播環境下的另類意涵,市民如何使用網絡來繞開或挑戰社會權力集團和政府機器所掌控的傳播體系和論述權威,形成多重的、非正式的爭論(而非共識)空間,賦予民衆更多的能動性、凝聚新形式的文化抗爭、表演「抵抗的認同」、詮釋事件的意義並形成創新的市民團結來挑戰政治經濟系統所強加的價值。

二00九年是澳門回歸中國的第十個年頭,澳門的社會、政治、經濟面貌在這十年間經歷了戲劇性的變化。由於主流傳媒和立法會無法有效反映不同的社會利益和訴求,部分市民開始轉向新興媒體來從事社會或政治活動。

網絡論壇:另類資訊的集散地

雖然澳門年輕網民喜歡使用博客、Facebok和Youtube,但大多用於個人娛樂和社交傳播用途,網上的論壇和討論區才是網民討論時事、表達不滿的主要管道之一。論壇上常會出現不同於主流媒體、或是被媒體排斥的議題和消息、未經證實的流言,網民也經常會轉貼香港新聞,或本地非主流的《訊報》、《華僑報》、《正報》、《市民日報》的新聞,或將自己拍攝的照片放在論壇上與網友分享。澳門主要的網路公共論壇集中在「極動感」(cyberctm)、「澳門互動社區」(qoos)和「蘭香閣」(orchidbbs)等主要網站。批評主流媒體報導的謾駡、另類的政治觀點、含沙射影的詞彙、小道消息、誹謗和富有實驗精神的影像創作,都在這些論壇上流通分享。有時論壇也被用來動員社會運動。

除了網絡論壇之外,電子郵件、團體內部通訊論壇、博客和社交網站也被一些民間團體使用來從事另類傳播和動員行動。二00六年八月澳門政府公佈准許東望洋燈塔附近地段興建超高大樓後,一群建築規劃師和關注歷史保存人士組成「護塔連線」行動反對破壞世界遺産景觀。行動成員積極蒐尋其他地區世界遺産瀕危的案例、舉辦座談會、敦促議員質詢政府、與文化人士聯繫、組織文化活動和藝術展喚起民衆關注,而這些活動都脫離不了網絡和主流媒體策略。核心成員經常利用電子郵件討論、交換訊息、向關心的民衆發送郵件,並利用yahoo建立內部通訊的論壇。成員會撰寫新聞稿發給傳統媒體,投書到《訊報》、《澳門日報》和《市民日報》等報紙,並且將所有剪報、研究、活動和影片資料放在博客上(http://guialighthouse. blogspot.com/)供民眾參考。同時幾個澳門主要的網上論壇也經常被用來設定討論議題,引起網民的共鳴和認同。二00八年Facebook在澳門流行後,有社運人士開設反對二十三條立法的群組,吸引了上千個網民加入。

從民主參與的角度來說,網絡傳播正在悄悄地改變傳統新聞事件的生產和流通的方式。這幾年有網民自行上載女學生遭同儕虐待的影片,事件先在論壇上曝光,然後吸引主流媒體進行大篇幅報導。有些論壇也設立「爆料區」,邀請網民將目睹的事件用文字和影像的方式來分享。警方起訴「城市隱者」事件在網上引起不滿及恐慌,於是有網友自行建立了名叫「澳門的真相」(The Truth is Out There, ugly-macau.com)網站,批判澳門媒體扭曲真相並聲稱要監督澳門的言論表達自由。二00七年起,一個由教師、專業人士、和學生所組成的澳門維基團體,開始從事另類在地知識的生產,針對澳門過去幾年的五一遊行、《維護國家安全法》和民間政治活動編寫條目。一位積極參與澳門維基計劃的人士指出「澳門的媒體長期處於事實的壟斷狀態,無論在報紙,電台或電視,澳門人所收到的角度都是單面向的」,維基百科提供了市民爭奪話語權、生産多元而獨立的知識的另類傳播平臺。

「惡搞」作為文化抵抗

網絡傳播結合了創意文化、遊戲、政治、娛樂和社會抗爭的多樣形式,媒體影像和景觀逐漸成為民衆從事文化抵抗活動的資源。那些非對話性質、非閱讀式的多元文化表現形式在構成公共民主認同過程、網民另類抵抗與流行文化的滲透關係中,形成複雜多樣的文化表達形式所隱含的批判公共性。

在澳門的威權政治文化環境下,網民會策略性地利用富有美學創意的諷刺圖片和黑色幽默的文字來表達他們的政治觀點。近幾年這種即興創作的活動在網絡上越來越常見,逐漸孕育出澳門獨特的文化抵抗。

澳門的網絡文化抵抗主要表現在網民對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影視文化符碼、元素、時事題材、傳聞等進行改造加工,然後創造出顛覆性的論述、影像在網上散佈。這種俗稱為「惡搞」(或稱搞笑)的美學實踐把原本毫不相關、不協調的符號或元素拼湊在一起,移花接木、顛倒語境産生出意想不到的詼諧或戲劇效果。

在澳門的語境下,我們將網民針對警方開槍事件、官員貪污所創造出的實驗性美學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反霸權的文化抵抗。二00六年以來廣泛流傳於澳門、香港地區的網絡惡搞文化為網民提供了相對自由的空間來發展另類的表達、實踐和文化抵抗資源。

在澳門,cyberctm和蘭香閣上都經常有惡搞作品。澳門異議政治團體「新澳門學社」二00五年十月開始發行的《愛瞞日報》(名稱取自親政府的主流媒體名稱的諧音),也在澳門惡搞文化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將廉政公署主題「廉潔選賢能 為己為社群」篡改為「廉記損賢能 騙己騙社群」,對整個選舉不公平的現象以及貪腐的情況表示無奈。

二00六年底前澳門運輸工務司司長歐文龍貪污案爆發後,網民開始製造和歐文龍有關的諷刺圖片,加入主流媒體中的話題人物來嘲諷。相較於主流傳媒將責任全部推給歐的做法,惡搞圖片則直指兩人的關係,暗諷歐是替罪羔羊。二00七年五一勞動節當天,一名澳門警員突然朝天開槍傷及市民。事件發生後主流媒體如《澳門日報》將遊行標籤為民眾暴力事件並讚揚警方的表現,引起許多網民的不滿,於是網民展開對官方意義的顛覆「運動」,利用電影海報、漫畫、影視明星和流行文化符碼為藍本加入原本和事件毫不相關的文字或成語,製作出一張張充滿嘲諷意味的圖片並廣為流傳。圖片多半以開槍警員許永聰(被網民戲稱為「抽水哥」,廣東話是佔便宜的意思)為主角,根據他不同姿態、角度的照片來混雜不同元素。以惡搞創意著稱的網站偽基百科(Uncyclopedia)更有一個條目名為「澳門蕉神」,用諷刺的手法詮釋事件的意義。這些黑色幽默的文化表現和傳播構成了質疑、顛覆主流媒體和官方論述的「嘉年華會」。

有些網民也會用寫詩的方式來表現文化抵抗。例如cyberctm的網民router_hsu創作了〈醜陋濠江系列〉和〈十年回歸系列〉,內容諷喻權貴政治、施政無能、官員貪腐等。也有網民製作了一首[珠江水 浪滔滔]的諷刺歌,放在Youtube上。最近在中國大陸網上流行的短片[草泥馬]也在澳門網民間廣泛流傳。澳門的網民更創造出第五神獸「河蛙」來譏諷澳門特首,特徵是「做任何事之前都會發出『衣髮,衣髮』的叫聲」(依法的諧音)。

網絡作為另類的公共領域

澳門的網絡作為另類的公共領域有兩層意義:一,在一個公共表達管道阻塞、議會沒有實質立法權、新聞傳媒不獨立的社會環境裡,網絡的普及化擴大了公共傳播網絡、賦予公民傳播和反抗的權力。二,不同於理性討論的論述形式,網絡的政治傳播趨於美學化和風格化,那些微妙的、匿名的、不被官方所察覺的、但卻充滿顛覆能量的諷刺語言和影像,成為市民、特別是青年群體日常生活政治文化的組成部分。

全文曾經發表於:新聞學研究第一0二期,二0一0年一月,頁253-293,現為撮寫版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