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教育可以報銷:何以越報越黑?老師越報越累?

032 教育不是一盤生意 紙本月刊

文:論盡採訪組

網址:https://aamacau.com/?p=25136

時間:2015年12月12日 11:11

過去9年教育發展基金的預算比滾雪球還要快,從2007年的1,500萬急升至今年的8.18億,激增54倍。進入15年免費教育之後,入網私校的營運模式表面上沒有大改變,但實際上已變成類似巴士公司的服務提供者角色,校內絕大部分開支由公帑承擔,私校保留營運權,以此維持私校教學自主的傳統。

入網私校主要從兩方面獲得政府教育經費,一是按班級或人頭收取定額的免費津貼,從幼椎園至高中,2015/16學年每班津貼額由88萬至134萬不等 (見附表) ,當中有至少7成必須用於教職員薪酬;另一筆資助來自教發基金,學校每年需撰寫報告申請,主要用於學校建設維修、購買設備、聘請專職人員、開辦餘暇活動、購置圖書及推行教育計劃,之後學校需呈交單據和報告,專款專用,實報實銷,餘款必須退還,運作模式與澳門基金會發放社團資助類同。這次審計報告主要針對後者進行帳目審查。

教發基金預算今年預算升6%,達8.18億,歷年開支累計超過46億。

教發基金預算今年預算升6%,達8.18億,歷年開支累計超過46億。

教育界的「貧富懸殊」

相對前者有一個可量化的計算標準,教發基金審批的資助浮動得多,排榜首的幾間學校最多一年可獲2千幾萬津貼,其餘大部分是數百萬。教育界盛傳近年教育資源「親疏有別」傾斜嚴重,「紅底」學校佔有很大優勢,是耶非耶,還是留給主管部門解畫。但我們整理了2015/16學年的教發基金資助結果 (見圖) ,發現排頭12位的學校中,其中只有3間是教會學校。究竟教青局統管的教發基金是以甚麼標準來審批?學生人數?教學質量?家長評價?撰寫的教學計劃誰夠創新?還是哪一間能緊跟「主旋律」?最配合教青局下達的指導方針?

2015/16學年教發基金撥款

2015/16學年教發基金撥款

翻開教發基金的資助清單,入網私校各種開支教青局幾乎無所不包,大至擴校重建、翻新修葺,小至採購設備、外訪交流、師生培訓、補底拔尖輔導班,餘暇活動、學習計劃……一個電腦示範教室、一塊窗簾、一個籃球架、一檯一凳,項目之精細,名堂之多樣,鉅細無遺,大部分學校申請項目上百項,每一項可能有十數張單據。如果要認真起來,恐怕要請一間跨國規模的會計公司才能查清77間私校的帳目。

週會壁佈也可變資助?

看到這張資助清單,有老師驚呆了:為何連週會都可以算進去?這不是學校原來就有的嗎?那書法比賽、徵文比賽根本用不到錢,壁佈竟然也可用來湊數?那個裝潢精美的閱讀室從來都少見有學生進去看書……

老師的詫異透視出兩點:一、錢進來粉飾了門面,到最後設施有沒有得到善用?二、申報資助的項目是否存在「水份」?

似乎只要套上對的主題,例如「品德教育」、「快樂學習」、「閱讀計劃」等,有個別學校連週會、壁佈也可以寫進申請資助的「學校發展計劃」。雖然這些小水滴只是一籃子計劃內的其中小一項,但積小成多,太多「水份」的話外界就很難看到錢最後花在甚麼項目上。

再往下看,難免越看越疑惑,例如:英語講故事、英語寫作、英語閱讀報告、英語歌唱比賽、英語詩歌朗頌比賽…….聽說讀寫培訓、讀課外書不是原來的英文課程內容嗎?究竟哪些元素是原來課堂已經有?哪些是新的?如果要買課外書,學校發展計劃已有一筆專用的「圖書與報刊購置費」;如果是課外活動,那也有津貼專門給「餘暇活動」。是教學方式特別新嗎?還是為此聘了新的外籍老師?外語老師設計活動教學,為何也可以是一項?這不是老師的本職嗎?

2012/13學年教青局及基女金對 私立學校的資助情況

2012/13學年教青局及基女金對
私立學校的資助情況

2015/16學年免費教育投入

2015/16學年免費教育投入

小學也比大校「強」

相對維修工程、購買設備有實物為證,大小交流團大概也有個數,TOFEL考試輔導班、新加坡夏令營、邀請外地閱讀專家辦講座基本可以想像開支從何來,不少五花百門的教育計劃光憑那籠統的描述很難看出其內涵,是巧立名目還是物有所值。從金額上,教育計劃是僅次於維修建設工程以外其中一個開支大項。其中一間小學「多層次語言學習發展計劃」一年便可申領250多萬資助,也是同一間小學,「提升學生語文能力計劃」又再獲得額外250萬資助,不少有齊中、小、幼的大校都未拿到500萬資助。

另一個例子,「生命教育計劃」有學校只拿到十幾萬,有的一年拿到240多萬資助,後者的資助細則內容只有以下簡單幾行:

1.推展生命教育活動
2.教育環境氛圍工程與設備
3.家校合作
4.教師培訓活動
5.課程設計與開發、課程顧問等

樹葉最好藏在森林裡

在此並非抹殺學校的努力,學校根據自身需要設計課程、嘗試開發新的教學資源值得肯定。這只是證明教青局梁勵局長將「公開學校帳目」等同「公開教發基金的資助清單」是錯誤的,完全是兩回事,這只是淆混視聽搪塞之辭。憑這張極度精簡又混亂的清單,外界只能看到大數,根本無法理出個頭緒來,對學校作出公正的評價,更無法釐清坊間種種有關教育資助的傳聞。

光是「校舍修葺及設備更新」一欄已有三、四十項,一個大數小則百多萬,多則五、六百萬。交流團有學校清清楚楚每一團的預算都羅列出來,有的又是「套餐」一大個。連融合生的專門用款也與其他輔導班、拔尖班、新移民輔導班、閱讀計劃歸為同一類,都叫「提升學生專業水平」,涉及資助超過二百萬。

有資深教育界人士就指,申領津貼中間環節越多、漏洞多、項目越瑣碎,主管部門根本無人力物力查察,所謂的公帑監督只是一個大白象。教發基金只能事後從圖片或報告追縱活動成果,有學校將活動「一分為二」,同一班學生、同一個老師負責的活動,上、下學期換了一個名,就可以申領多一筆津貼。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資助越多 教師越累

亦有前線老師直言根本不知道學校哪些活動是有政府資助,當中有多少落到他們手中,應用在活動上。例如由教青局直接包薪的「專職人員」,例如:社工、圖書館管理員、實驗室管理員、活動協調員等,有八成補貼用於薪酬,其餘兩成是預留專職人員購買所需物品,但運作起來並不是那樣明晰。

當政府大灑金錢,學校為了申請更多資助,辦更多活動、計劃,老師亦要寫更多報告,學校不會額外聘請人手處理這些行政工作,再加上《私框》推行後又要寫不少報告,令他們身心非常疲累,幾乎無時間備課。所謂一星期三十六個課時實際上根本無法執行,老師課後還是要把工作帶回家。情況竟與年初我們曾報道社工困境驚人的類同。

教青局

教青局

金錢遊戲

近日教青局向全校學生「派蘋果」引發社會熱議,不少老師都認為太浪費亦無必要。有老師反映,教青局的派錢文化也衍生了一些古怪產物,例如要求老師以一對一的方式,每年選定一位需要長期跟進的學生,加強課後相處和溝通,一年有800元補貼,用來買禮物鼓勵學生,政策原意或許是好,但實際上卻相當浪費又無謂,而且更會影響學生的價值觀。

更聳人聽聞的是,《私框》規定七成以上免費教育津貼用於教職員薪酬上,有老師懷疑學校為了滿足此要求想出一種近乎「洗黑錢」的方法,先將員工年度旅行、聚餐、謝師宴的費用存入員工帳戶,到飲宴時員工再自付帳單。有教育界人士就批評,參考先進地區,教育部門會對學校高層的薪酬設定一上限,以免肥上瘦下,但政府官員只會派錢,連這一條基本的保險線也無法做到,更遑論其他依法從嚴監督。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