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說澳門特區政府沒有保護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政策,不盡公平。特區政府在二〇一三年制定《文化遺產保護法》時,已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下稱「非遺」)納入為保護對象,該法律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範圍、清單的擬訂標準及程式、項目的保護方式及傳承人義務等。
但這樣的保護是否足夠?我們可以從澳門特區政府在實際保護過程中的做法,以至法律條文,與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精神,以至教科文組織對「非遺」的理解,作一比對探討。
【本文接續:非遺.四地(上)】 相對兩岸,香港及澳門「非遺」項目雖較少,但兩特區的「非遺」各具本土特色。然而,四地在保育方面皆危機並存。 香港保育「非遺」經驗 香港特區政府在二〇〇六年《公約》生⋯
「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為「非遺」或「無形文化資產」,而這些無形遺產承載各處的歷史脈絡、記憶與情感。本文扼要內地、台灣、香港及澳門的「非遺」情況以及政策,藉以探究有效保育模式。 「非遺」溯源⋯
如果說澳門特區政府沒有保護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政策,不盡公平。特區政府在二〇一三年制定《文化遺產保護法》時,已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下稱「非遺」)納入為保護對象,該法律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範圍、清單⋯
許多澳門人未必熟悉這種傳統藝術——「南音說唱」,又稱「南音」,從清代中葉開始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流傳,一九五〇年代前後,這些精通南音與各式曲藝的樂手名師從廣州、香港等地來澳,在茶樓、妓院、大戶人家演⋯
今年是土生土語話劇團成立的三十週年,也是土生葡人作家飛歷奇的誕辰一百年。正職是律師的土生土語話劇社編導飛文基,最近來回在父親誕辰的研討活動和藝術節演出的綵排之間。繼五月下旬澳門理工大學的圓桌研討⋯
訪問的這天,台灣「江之翠劇場」的幾位成員正在福建泉州學藝。藝團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將傳統梨園戲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劇場藝術相結合。據江之翠劇場在自己作品的場刊介紹,藝團期盼「透過各式文化的⋯
在剛過去的五月,台灣為期近兩個月的戲曲藝術節圓滿結束。節目除了有傳統戲曲,還有不少傳統與現代戲劇結合的作品,甚至是和印度傳統表演藝術的結合。事實上,在傳承推廣傳統表演藝術方面,台灣官方設了多個機⋯
廣州永慶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街區投入運作兩年多來,吸引不少人流,有入駐的「非遺」大師認為,永慶坊的運作模式成效較大,不僅積極地推動「非遺」文化的發展,還使「非遺」文化「扎根」於年輕人心中⋯
佇立佐敦四十年的寶靈商業中心設計懷舊,燈光昏黃,如同停留在半世紀前的香港。位於一樓的「上海寶星時裝祺袍」(下稱:「上海寶星」)在旗袍裁縫殷家萬未退休前仍是該處僅存的一間旗袍店,數十呎的狹長空間裏⋯
五月二十六日澳門本地中葡雙語週報《澳門平台》刊登了一篇有趣的報導,題目為〈調查:領導主管愛國比能力經驗更重要〉,其中第一段是這樣寫的:「愛國愛澳,還是學歷經驗更重要?根據澳門《公共行政雜誌》刊登⋯
這個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比賽,不過你聽說過觀鳥比賽嗎?至少筆者覺得很新鮮。參與過觀鳥活動,也遇到過很多拿著「大砲」式的專業相機拍鳥的賞鳥人,不過還真的不知道原來觀鳥界也有競技。所以當知道澳門有朋友⋯
踏入二〇二三年,隨著本地疫情緩和,澳門亦姍姍來遲地迎來開放出入境,與世界重新連結。疫情期間被強行停止的各種藝文交流活動亦重回正軌。因此在二〇二三年的上半年,我們已能看到不少累積已久的視覺藝術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