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兩地非政府組織(NGO)漸趨成熟,內地非政府組織亦有激增的跡象。應運而生的是華人社會不同地區非政府組織的交流。這種彼此之間的交流有其適切性,能夠拓寬更多的合作空間與文化想像。交流配合網絡時代使公共參與更有可能性。 本期主題圍繞公共參與,更專訪了「我在中國」(Co-China)總監杜婷,共同探討澳門公共參與的可能性。
四年前,梁文道來澳大演講,曾這樣分析網上的言論空間:在網上討論區,言論最緊要激,溫和理性的分析,絕對爭取不了注目。如果罵曾蔭權,第一個網友可能說「曾蔭權不是個合格的特首」,這是沒法矚目的,於是第⋯
接到寫作任務時,一時間感到很疑惑:公共參與是一種筆者長期用不同形式從事的活動。但要為它給個定義,為它的存在提出理由,又不是那麼容易。 首先,在公共參與以外,還有幾個看起來有點相似的概念,包括「社⋯
自零九年起,「我在中國」(Co-China)每月在香港舉辦一場公開論壇,一一年更開始發行《一五一十》電子周刊,探討不同的社會議題。自由撰稿人杜婷是Co-China總監,負責香港和大陸多家媒體的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