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哥在看著你!
社會信用評分 澳府態度曖昧
有沒有想像過,每個人都會有一個評分,若果你做的「好事」比較多,例如做義工、捐血等,你的分數就會增加;反之若你做得多「壞事」,例如違例泊車、欠債不還,甚至只是在網上批評了政府兩句、被人批評「不愛國」,就有可能被扣分甚至歸零,而一些你本來正在享用的服務,亦因為你的分數下降而被禁止使用?或許有人覺得以上的情節只會發生在反烏托邦小說《一九八四》當中,但是在現實中,這種情況已一步步在中國大陸實行。
或許我們應該慶幸,我們生活在「一國兩制」底下的澳門,而除了《基本法》所規定的全國性法律外,本澳亦不會實行中國大陸的法律。但是這代表上述的情況,真的不會在本澳發生嗎?
廣東省政府月初公佈《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計劃提及「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和市場監管體系建設。研究制定廣東省社會信用條例。探索依法對大灣區內企業聯動實施信用激勵和失信懲戒。建成全省統一的市場監管信息平台。」引起港澳社會的憂慮。香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多次澄清指社會信用體系不會在港實施。
但本澳對於社會信用體系的態度則比較曖昧,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局長米健早前受訪時表示,政府仍在研究這新問題,對此未有結論。但他以個人、政策研究者身份回應道,本澳不會使用廣東或中國大陸現行的社會信用評價體系,因為本澳作為特區與內地不同,是行一國兩制,當中涵蓋的就包括有關的社會信用評價。他亦指,本澳現時也是有社會信用評價體系,故要實施也是實施澳門這一套。而事隔一日,政發局才再發出新聞稿,明言澳門不會實施中國大陸社會信用評價體系。
既然政府都說不會實施中國大陸的一套,那還有什麼問題?但是,澳門政府一直未有公開交代究竟「澳門這一套」是一套怎樣的體系,這套「體系」是在何時開始實行?由哪部法律進行規範?再者,近年特區政府一直「開口埋口」要建設大灣區、融合大灣區,而數年前本澳亦與阿里巴巴簽訂協議發展智慧城市,什麼「利用大數據」等口號不絕於耳。當政府利用大數據致力發展智慧交通、智慧旅遊的同時,又有沒有保障好澳門市民的個人私隱?未來又會否將中國大陸的社會信用評分體系「改個名」、「改個模樣」再推出來?值得社會思考。
社會信用評價體系近期在本澳社會討論得十分火熱,事實上,早在這個體系在中國大陸推出時,就已引起國際間的關注及質疑,認為此舉將會嚴重損害人民的私隱權,更會成為侵犯公民權利的工具。時事評論員蘇文欣認為⋯
廣東省政府早前發佈《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當中提及要加快在大灣區內建設社會信用體系,並稱「將推動與港澳開展信用資訊共用、信用評價標準對接、信用產品互認⋯
日前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局長米健回應會否引入大陸的「社會信用評價體系」時表示,政府仍在研究這新問題未有結論,但他個人認為,本澳不會採用內地現行的體系,現時本澳亦自有一套。保安司司長黃少澤回應時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