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評、詩評、藝評、影評,評評評。
私評今年的澳門藝術節,演出可看性高:本地作品的出脫、國際演出的前衛性,配搭講座、活動、工作坊,甚至是場刊內容的設計,以及在地獨立劇評的質量,還有舞台上下外埠本地的合作對話,都讓我感到耳目一新、心⋯
今屆「澳門製造」,令我印象深刻的紀錄片,有《美人魚》、《荒蕪中裁花》、《傳奇茶》、《城牆外》、《我留級了》。 澳門人自已拍的片,總覺得能有機會再看到的機會極少!例如十多年前無緣觀看朱佑人拍攝⋯
澳門文化中心主辦一年一度的「澳門國際電影及錄像展」當中的重頭環節「澳門製造」,剛剛在5月6日至10日一連五天舉行,共放映了二十六部本地電影人製作的劇情短片、紀錄片和動畫片,這二十六部本地作品,有⋯
1. 謙虛不驕傲 謙虛不驕傲 謙虛不驕傲 謙虛不驕傲 謙虛不驕傲 謙虛不驕傲 謙虛不驕傲 謙虛不驕傲 謙虛不驕傲 謙虛不驕傲 罰寫10次後 可以讓我驕傲一次嗎 2. 梵谷畫完兩千張畫之後,就消失⋯
同一屋簷下卻各懷心事,這不只是一屋子的事,更是一個社會的寫照。同檯食飯各自修行,卻隱隱瀰漫著沒法排解的張力。《威尼斯人想買樓》,單看劇名已經令人莞爾,看罷,那道抓著澳門專屬痛處的力道仍然久久不散⋯
看一齣戲,看完再討論演技、導演、編劇、燈光,好或差,好在那裏,差在那裏,如何如何,等等等等。 花了那麼多人力物力,都是在為說故事服務。所以,戲劇是說故事的一個方式。 故事應該用何種形式存在,和如⋯
我是最後一代用VHS錄影帶的人,打開了學生社團的影帶櫃,選出了全部的小津。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我剛上大學,一直就想看小津電影,但回歸前的澳門, 哪這麼容易有門路找到小津的錄影帶。那年,我十九歲⋯
2012年,香港實驗劇場旗艦劇團「進念.二十面體」創團三十周年,重新排演經典「張愛玲系列」戲寶《半生緣》。歷年的進念「張愛玲系列」作品有《心經》(1982)、《華麗緣》(1986、2000)、⋯
那個晚上,我坐上了澳門開往路氹城的25X,充滿期待的觀看陳果的新作〈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完場後,卻感到有些失望。 誠言,〈紅VAN〉本身的故事其實相當吸引,一輛通宵小巴穿⋯
當我們使用「當代」來為舞蹈形式命名之時,明確來說是指西方(歐洲及美國)自二戰後,歷經現代、後現代之藝術運動思潮,邁入新世紀後,無法再以單一線條描寫,繁花盛開的今日舞蹈。而「當代舞蹈」也一如今日的⋯
這次小城實驗劇團「劇場搏劇場2014」帶來香港黑犬劇團的《照相盲人》,對筆者來說,無疑是沉重的三月裡意外的驚喜。當演員不能用語言、不能用眼神,向觀眾傳達感情和信息,可以運用的還有什麼? 於是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