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評、詩評、藝評、影評,評評評。
「澳門當代電影及影像展」前身是「全景視野—澳門當代電影及影像展」。自2017年開始,拍板團隊就每年有規模地為本地影像短片作放映及推廣,讓本地創作人及其充滿創意的作品被更多觀眾看到。 今年一算,也⋯
《馬達・蓮娜》是一部取材於澳門、由澳門人編劇執導、兩位香港明星作主角的電影。編劇/導演是陳雅莉小姐。這已經是我看她創作的第二部電影,第一部是2015年上映的同樣以澳門作為背景的《沙漏愛情》。 坦⋯
搏劇場節在宣傳冊的首頁便介紹了「當代藝術的劇場視角」,而今次的策展主題也非常有趣,「Demo for Mary」——Demo是音樂作品創作時的草稿,觀眾須自行想像Mary的模樣(或是什麼也不想⋯
「搏劇場節」甫開節不久,便引來不少文青聚集在瘋堂斜巷的婆仔屋逛逛「M Mode 24」市集,也有不少觀眾觀賞各類型表演節目,這本來是個好開頭;可惜自8月3日澳門爆出4宗確診個案後,所有文娛康體設⋯
《眼眶》 在疫情期間,觀眾或許未能自由自在地到各地劇院觀看演出,但利用VR技術,觀眾或許可以體驗到不同舞台的劇場藝術。 《眼眶》是需要使用VR裝置觀看的演出,每場只容納三名觀眾。當戴上眼罩和耳機⋯
隨着人工智能(AI)的發展,我們的日常生活變得更加方便。現在我們可以聲控家庭電器,坐上自動駕駛的汽車,連在東京奧運會也能看見機器人投籃的表演;我們可以漸漸感受到,人工智能正一步一步和我們的現代生⋯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談到今年藝術節的土生土語話劇內容,認為編劇飛文基老了,與融入大灣區的大趨勢脫節。恕觀看土生土語話多年的我,對這觀點不敢苟同。 先說今年土生土語話劇《當家一天》的內容。故事是講述⋯
當亞歷山卓尤杜洛斯基(Alejandro Jodorowsky)在高塔(The Tower, 16)中化糞為金時,一種充滿神秘學色彩的靈性框架顯露於燒瓶內外;當康斯坦汀(Keanu Reev⋯
看電影有時像個補腦行為。《悲慘世界》、《迷失東京》、《同學麥娜絲》角色人生路途崎嶇,回頭觀照自身處境,希望借鑑選擇相對好走的路。或者將角色的不幸命運與自己對比,發現身處狀況並非最壞,奇異地生產活⋯
在本屆藝術節中,筆者觀看了三個本土作品,分別是《路.遊.戲》、《從記憶看見你》及《大堂巷7號睇樓團》,在社區藝術的前設下,三個作品都有一個突出的共通點,就是相當程度地結合了社區導賞的元素,甚至有⋯
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怎麼樣的一種身體? 為什麼你的會比較不一樣? 當表演者之一周書毅悄悄進場時,實驗劇場仍然開著世界光,觀眾還在進場,忙於找尋位置。我早早坐好了,眼前的演區空無一物,沒有任何道具與⋯
今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選映了好些與極權統治相關的紀錄片,即使當中有些是發生在其他國家、遙遠年代裡的事情,但放在今天的語境中觀看也一點不會有距離與陌生感,這是一個紀錄片影展對於回應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