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逢周二,傳說中的爛鬼樓會在「論盡媒體」虛擬空間出現,歡迎聚眾圍觀。藝術教育文學創作藝評影評城市議論旅行書寫,凡生活種種與文化連結的,皆可被捕捉定格。在城市金光幻象背後,期望文化與文字逐日沉積,落地生根。未來是浮華還是昇華,城市種種,皆在一念之間。
歡迎投稿,以文字圖像書寫我城。
聲音沙啞了。站著說一整天故事。腰也斷了。上海的街上有許多絮狀物飛行。同行的夥伴跟我說看到奇怪的飛蟲,我以為他得了飛蚊症。「中度空氣污染是因為這些東西嗎?我覺得它們飛進我的喉嚨裡才令我咳嗽不停。⋯
藝術節本地作品《牡丹.吉祥》曾於2014年公演。演出以祐漢的兩棟舊唐樓「牡丹樓」和「吉祥樓」命名,從社區發展的脈絡出發,訴說澳門自1970年代起年青人的思想以及生活變化,探討澳門歷⋯
政府曾揚言離島醫院可於2019年落成,到現在則完工無期。但在2019年的土生土語話劇中,「路氹醫院」已經落成了,還將發生一齣父女相認的故事《護爸使者》。劇情講述女主角Emilia 初到澳門,在新⋯
「如果沒有記錄下來,那些曾經以為隨意可見的日常風景,同樣會在不知不覺中消失。我們甚至可能連嘆口氣的機會也沒有……」 這是摘自今年藝術節風盒子藝術發展協會的作品《離下班還早——車衣記》在Fac⋯
「據說,在矮人國裡,每隔三個月就要更新一次地圖;這裏除了街道就是博物館,甚至連街道都成為了打卡聖地;這裡沒有遺物只有文物,沒有死亡只有活化。」這是藝術場刊對藝團「足跡」今年的演出《咖喱骨遊記⋯
根據統計局的《環境統計2018》,澳門2018年的家居垃圾高達26萬多公噸,比2016年的23萬9993公噸及2017年的25萬5653公噸都有所增加。 為減少生活垃圾廢物,不少人提倡「裸買」⋯
昨日(4月27日)下午的瓢潑大雨中,正是澳門首次參加「城市自然挑戰賽2019」(City Nature Challenge 2019)的開幕禮。在澳門大學劉少榮樓的大堂,一個以本澳的動物為主角的⋯
「媽,你叫我找的那個資料夾,我找到了。」 「你還真的找到,他的東西都亂放,和你一樣,但都肯定在箱子裏,不會丟的。翻翻看,有幾篇是雜誌上刊的,十幾年前我就標了籤,希望你回來看到。……你看完便來山頂⋯
日期:2018年10月20日 地點:海事工房2號 會談人:Piche Klunchun、何雅詩 點象藝術協會的「跨域傳藝」計劃自2015年開始策劃,2016年開始每年舉辦,引介澳門較少關注的藝術⋯
馬些路記得父親給他們看卡夫卡的《變形記》,當年他10歲,弟弟5歲。當日馬些路跟弟弟講故事,主人公葛雷戈變成了一隻大蟲,被葛雷戈父親拿蘋果亂砸。弟弟聽了笑到在地上打滾,「家裏的蟲最多是蟑螂,丟蘋果⋯
和八歲兒子的相處,讓我感覺自己是個永遠無法了解雄性動物的母親。例如在澳門文學節,一起觀賞Rolling Puppet 滾動傀儡另類劇場改編魯迅作品的戲劇《藥》,他關心裡頭出現或未曾出現的父親,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