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逢周二,傳說中的爛鬼樓會在「論盡媒體」虛擬空間出現,歡迎聚眾圍觀。藝術教育文學創作藝評影評城市議論旅行書寫,凡生活種種與文化連結的,皆可被捕捉定格。在城市金光幻象背後,期望文化與文字逐日沉積,落地生根。未來是浮華還是昇華,城市種種,皆在一念之間。
歡迎投稿,以文字圖像書寫我城。
和孩子在戀愛電影館經歷的觀影經驗,現在回想都彌足珍貴。目前電影生命體驗中,以為它是目前珍貴之處,是逐漸實踐觀看的共融環境: 1.嬰幼兒在戀愛電影館開啟電影人生:次子一個多月大的時候,在襁褓中一同⋯
踏高蹺可以變成當代舞?跑酷可以變成當代舞?在藝術的世界,任何事都有萬千可能!將於2020年1月舉行的城市藝穗節設有兩個「穗內有萃」主題行程,其中之一就是以舞蹈為主的《在地》。「因為今年用節的形式⋯
對於我,砌模型是另一種造型藝術。 對於我,砌模型可以使真變假,也可以使假變真。 ——劉以鬯《砌模型》 (節錄) 以上兩句是節錄自已故的香港文學家劉以鬯的散文《砌模型》。劉以鬯生前喜歡砌模型⋯
說到劇場,可能第一時間浮現腦海的,會是台前精彩的演出,可是建構一個完整的劇場,必須依靠台前台後眾人的努力,甚至是不顯眼卻不可或缺的劇場工具。這次筆者訪問到即將於12月底舉行的「Tools B⋯
就在政府各部門為回歸廿周年的大型慶典而費盡心神之時,20日這天同時驚現戀愛・電影館將營運至本月底的消息[1]。這個本地文化地標自2017年開始已策劃過多項高質素的電影專題放映,經營者的用心有目共⋯
《照顧者》是石頭公社剛於周末進行的階段性展演,在改裝為臨時演出空間的排練室內,兩位演員以一張輪椅,配以現場環境的門、窗、柱等,簡單而清晰地呈現了長期病患/長者與照顧者/家屬,共處也是相困於一室的⋯
經過南灣的人都知道,現在的海灣其實不太能稱得上是「灣」。那蒼海有點遠離視線,冷看熱鬧劃破湖面;不太蓊鬱的人工孤島肅立在人工湖泊之中,早被新的鳥群所指認。兩旁安插高低不一的大樓干擾思緒,打擾那試圖⋯
演出結束時,我被一片紅光困罩着,而我只得離開…… 在此時此刻,在澳門舊法院上演這版《此時此刻》可謂巧妙。這作品的場刊不諱言「是次創作得力於兩本重要的時代之作:《一九八四》與《暴政》」,想帶出的訊⋯
日前,本澳建築師呂澤強獲香港「大館-古蹟藝術館」邀請,於館方主辦的首場「大館對談」以「記憶之外-從法國到澳門的建築保育」為題目作公開演講,介紹法國的建築保護歷史與案例,並分享講者在澳門的建築保育⋯
燈光打在舞臺,眼前演員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才發現他們部分是去年石頭公社的《世界和我怎麼樣》,與2016年澳門藝術節中《Disabled Theatre》的演員,於是,各個時間的舞台、他們和我,在腦⋯
我們為何觀看?我們又看到什麼? 是否把一群被認為需要更多「注視」的人群放進劇場,人們便能「看到」他們?或者「注視」和「關注」將會因此提升?何況劇場本身就是一個充滿階級瘡疤的地方。⋯
讀11月12日新鮮出爐的《2009-2019年民生工作總結》、《第三及第四屆政府施政總結》 及 《2019財政年度政府工作總結》,同時香港警察強攻大學校園的影像洗版,完全覺得這兩個相距35分鐘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