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身體一種感官關閉了功能,另一扇門打開了,以文字來觸感世界。
曾聽說過一句說話,意思大概是「明天會更好」是最沒有安慰能力也是最難聽的話。十分認同這個講法,尤其是當你經歷過,無論是失戀、被失戀、疾病、禍患、難過、被離棄、迷惘甚至不知去向,然後有個所謂「支持你⋯
粵語流行曲,從來都需要發掘更多題材,方能拓展更闊的聽眾群,以及開拓現有聽眾的眼界,畢竟,若然來來去去都千篇一律的話,一方面,寫的會悶,以致內容乏味,另一方面,別人認為填詞就是得幾個字走天下而已⋯
那一年,因為放不下某些事,厭倦了某些人,厭倦了生活,甚至厭倦了這個地方,再加上周遭人和各媒介的渲染下這裡剎那變得猶如死城,同時間你會發現身邊的朋友對那個寶島的民主自由、風土人情開始充滿無限的想像⋯
2016的歐國盃,由分組賽打到現在(寫稿時是4強階段),可算是一屆平平無奇的決賽週,雖然一改賽制,讓更多國家可躋身決賽週,可是,其實是更多實力不足的隊伍進入了決賽週,面對着明知打不過的對手,多數⋯
這快一年的時間在異地,彷彿比以往更了解伴着我成長的地方; 荒誕的事情繼續發生,覺得沒有問題的岸上人繼續自我陶醉,政府官員說的每句話繼續似對農民說一樣,盲人足球員林榮順之死事隔一年多,公義還未彰顯⋯
「藍美麗」、「蒙小妹」,這些名字的背後,有什麼意義呢?是否一些特別的暱稱,或是上世紀的父母,為子女改的名字?然而,這些名字,正正就是切切實實刻在他們身份證上,跟他們一輩子的名字。 蒙同學,是位十⋯
07年時,某天突然在電台聽到一新歌推介,歌名叫《月球上的人》,聽罷我心想,應該大概就是那種搞個上集下集的綽頭,遲些,或許一兩年左右,同一創作班底,再來做一首《月球下的人》,好聽與否是後話,能夠炒⋯
四月一號,這邊亞視熄機結束五十九年歷史,那邊廂黃耀明在開他的 《美麗的呼聲聽證會》紀念亞視,我人不在港,無法親身到場觀看; 節目中,明哥設下龍門陣讓林夕和黃偉文討論下一個死的是否廣東歌。 不知道⋯
近年,或因特區政府稅收水漲船高,或因聽到人民對文化生活的呼聲,又也許因特府官員自身也感受到文化生活的重要性,於是接二連三加四上五地,推出不同形式的資助,鼓勵一眾文化人搞文創,無論資助拍電影項目抑⋯
一年於此,不少對於明天還有期望的人,都總會有「許願」的習慣,不知何時開始,筆者發現,「世界和平」成為了很多會許願的人其中一個「公共願望」(過程中已忽略某些對著鏡頭許願的藝員),然而,這幾年來,又⋯
在「分獎禮」之前,本來對 「100毛」 這名字已不陌生,亦知道他們不定期會有二次創作作品發佈,但一直也找不到要訂閱他的理由; 而知道他的存在,只是因為聽 903 才對他有一點點的瞭解,瞭解到一百⋯
近年港澳地區越來越多年青人想去台灣生活,但總要找個理由,像我們這些草根階層,投資移民定居一定不關我們的事,又是年紀一把、終日無所事事的廢青,你說要去留學,應該沒有幾個人會反對吧! 不過像我這樣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