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終於看了十八年前無緣看到的澳門本土電影《亞明的澳門》。 這是導演的故事,非常簡單。美國讀電影回來的青年,想在澳門拍片,到處找資金,一個人一個人問,每個機會都不放過。本片以夾敘夾議的手法描述了⋯
朱佑人/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系碩士學位, 畢業作品《亞明的澳門》參加多個影展。九九年完成第二部作品《沉默澳門人我不是》,作品繼續關注澳門人對澳門城市的感受。同年為澳門回歸拍攝了《忘不了, 19⋯
對於一個地區的電影發展歷程,通常都以具代表性的電影作品、導演、演員等作為基本座標再延伸討論,本文嘗試從另一個角度切入,從大環境的變化對本土電影錄像發展的影響作為切入點來作簡單介紹。 回歸前的情況⋯
下表為這些年來曾公開播放的一些作品,由於數量眾多,難免有誤及遺漏,歡迎讀者指正,一同為屬於我們的影像資料整存而出力,同時也希望有一天,能有機會再看到這些作品。 點下圖放大或按此觀看大圖
⋯儘管自回歸前後到現在,不同民間藝團都曾辦過一些獨立電影放映活動,但這些小型影展多在民間藝文空間中進行,而這次由影意志澳門分會所主辦的「第一屆獨立電影節」,放映方式卻不一樣,把地點設在澳門大會堂⋯
即將於第一屆澳門獨立電影節中選映的,共有四部澳門電影作品,其中三部早前曾於文化中心放映過一次,澳門電影能於大銀幕上放映的機會實在罕有,這次在大會堂的放映,能去看的就好快點去看。 《荒蕪中栽花》的⋯
拍這部片其實是有點意料之外的。 當時我正在倫敦為碩士畢製找題材,很希望能留在英國拍攝,挑戰一下自己,但找了幾個題材都無法順利開拍。後來我的同學要回保加利亞拍他的畢製,聽到我的困難後就跟我說,他的⋯
談起澳門電影,大部分人覺得陌生。到「維基」一查,從1990年到2011年,四十多部。較為熟悉的有《奧戈的故事》、《望廈緣》、《無花果》、《堂口故事》,在澳門,做電影的人似乎少數又少數。熱愛電影的⋯
其實,這部電影在港澳地區還未上畫,但在歐美及台灣等地已上畫多時,苦等又等,香港上畫日期是10月23日,當然這些獨立電影在澳門,好像沒有可能會上畫。但,上天絕對是可憐我這苦等卻等不到的人,於是,令⋯
官員說:「我不懂畫畫,我也不是藝術專業,今天我來是想聽聽各位藝術家的意見。」藝術家獲得一個發表意見的機會,真是萬幸中的萬幸中的萬幸⋯⋯ 最近本人萬分萬分⋯⋯榮幸獲得邀請參加了一個藝術家與教育部門⋯
小津的《晚春》,是1949年的事。那時的日本,剛從戰爭過後沒多久,人們正想努力過新的生活。 家裡只有兩父女,父親周吉(笠智眾)是位敎授,女兒紀子(原節子)也快30歲了,父女關係非常融洽。女兒收拾⋯
5月30日,我又再次飛了,這次是和一大伙港澳獨立電影人一起飛到日本大阪,出席一個由影意志(澳門)、Planet Plus One(日本)和 Cinema Drifters (日本)主辦的「澳門獨⋯
今屆「澳門製造」,令我印象深刻的紀錄片,有《美人魚》、《荒蕪中裁花》、《傳奇茶》、《城牆外》、《我留級了》。 澳門人自已拍的片,總覺得能有機會再看到的機會極少!例如十多年前無緣觀看朱佑人拍攝⋯
澳門文化中心主辦一年一度的「澳門國際電影及錄像展」當中的重頭環節「澳門製造」,剛剛在5月6日至10日一連五天舉行,共放映了二十六部本地電影人製作的劇情短片、紀錄片和動畫片,這二十六部本地作品,有⋯
從回歸前年代開始,澳門電影全賴一班熱心人士的努力耕耘,一直走到今天。現在,「電影」是政府重點扶持的八大文創範疇之一,政府的政策將如何回應現實?是次講座,邀請了幾位有豐富實戰經驗的本地電影工作者⋯
看一齣戲,看完再討論演技、導演、編劇、燈光,好或差,好在那裏,差在那裏,如何如何,等等等等。 花了那麼多人力物力,都是在為說故事服務。所以,戲劇是說故事的一個方式。 故事應該用何種形式存在,和如⋯
我是最後一代用VHS錄影帶的人,打開了學生社團的影帶櫃,選出了全部的小津。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我剛上大學,一直就想看小津電影,但回歸前的澳門, 哪這麼容易有門路找到小津的錄影帶。那年,我十九歲⋯
那個晚上,我坐上了澳門開往路氹城的25X,充滿期待的觀看陳果的新作〈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完場後,卻感到有些失望。 誠言,〈紅VAN〉本身的故事其實相當吸引,一輛通宵小巴穿⋯
照片裏,演員舞動着;身體時而扭曲,時而伸展,在一收一放間,釋放出萬千情感,等待有緣人接收。「每個戲,除了作者想說的,你可能也有自己的想法。因為你生命中某一點跟這個演出契合,碰撞到你的一些情感。⋯
繼2012年的第55屆,2013年第56屆亞太影展同樣假澳門威尼斯人舉行,一眾香港、台灣、中國大陸、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電影人也紛紛來到澳門出席此影壇盛事。 今屆的亞太影展,同以往一樣,參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