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本地藝術院校畢業了兩年多的林格,是本地少數以插畫為專業的自由工作者。林格喜歡思考、發問,人很安靜,但對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獨到的想法,他的插畫也帶著濃厚個人特質,讓人看了要反覆思索。林格現時的工作⋯
打機 or 魚柳飽? 白鴿巢公園經常人滿為患,不少長者會到附近的快餐店及遊戲機中心打發時間。那些含「幸運」成份的遊戲機,整個下午都圍坐著人,以老年人和中年婦女居多,不斷的投幣瘋狂按掣期望贏更多代⋯
愛都要作何用?公聽會一開,民意天花亂墜,人人有道理,老中青代代有需求,好點子太多,只恨地方太少,一時間諮詢似乎陷入死胡同。 事實上,塔石周邊缺的是設施,並不是空間。 塔石一帶可說是全澳室內外公共⋯
兩週前,我城社區規劃合作社舉辦了一場「愛都再造-民間規劃自主規劃工作坊」。說是民間規劃,其實更大的意義在於展演一次探討的形式,一次社區規劃的精神。一場公眾諮詢的成功並非僅限人數,而是參與者的身份⋯
好想好想,走上天台便能變身都市農夫,享受農耕的樂趣;在空中花園找個可以發呆、靜靜看書的悠閒角落。也有人想到,如果要騰出更多空間又兼顧露天泳池,那可否搬上天台? 泳池、球場、農場、劇場、茶座、花園⋯
文化的想像力可以讓我們超越一些人云亦云的盲點,例如大型就是好、多功能就是合理運用,青少年就是「活力」,就等於有「生產力」,就會比其他人「更需要文化藝術」。然而在政府最近空降的「愛都重建」或「愛都⋯
嬉鬧聲劃破寧靜的夜、霓虹燈下搖搖晃晃走出幾個醉漢、滿臉通紅的臉上泛著油光和猥褻的笑容。早上是衣冠楚楚的體面人物,晚上卻來這裡享受平日根本不敢宣諸於口的下流玩意… 就是這一個簡潔有力的⋯
我先從文字去認識梁倩瑜,後來讀她的繪本《澳城紀事︰望廈1849》,由於它從一個劇本一段歷史出發,我也不自覺地將注意力投在她的文字書寫中,而她正在牛房倉庫展出的《密密說》算是我第二次走進她的視覺世⋯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說起九月可以到台灣的校園讀書,所有時間都放在他最愛的音樂,眼神內透出的光芒,臉上掛著幸福的笑容,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短短三年便考獲古箏十級,亦彈得一手好鋼琴,眼前深受學生愛戴的⋯
無論是筆者朋友的社交網絡平台,還是網上近年很高點擊率的樂器教學頻道,都「洗腦式」地彈着兩首歌,沒錯,就是某台「武則天」的主題曲和插曲。筆者作為一個「音樂愛好者」,當然也要加入「戰團」,一起湊湊熱⋯
1860年,英國的實證主義哲學家、社會學家赫伯・斯賓塞 (Herbert Spencer) 發表了他的著名教育論文:《甚麼知識最有價值?》(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