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灣的葡文學校、士多紐拜斯大馬路的市政廳員工宿舍、美副將大馬路的澳門建築師協會會址……這些建於一九六〇年代的建築,都是出自葡萄牙建築大師Raúl Chorão Ramalho(一九一四至二〇〇二⋯
在Ana Vaz Milheiro眼中,澳門五六十年代的現代建築看起來既熟悉,又陌生。「這裡的建築有一些細節我很熟悉,但合起來時令我驚訝。」 「我相信這是六十年代時葡國建築師帶給澳門的改變之一⋯
澳門的現代主義建築並非始於五十年代,也不只是葡國建築師的作品。例如澳門高美士中葡中學(前身為澳門議事局市立小學,一九三九年落成)、雀仔園街市(一九四〇年竣工)、國際酒店(一九四〇年落成,翌年開幕⋯
歷史建築要如何修復活化,一直是不少城市思考的課題,特別是古舊的民宅。若把居民遷到別處,將建築改建成商業或展示用途,房子雖被保留,卻也失去了原有的生活氣息,居民的賠償與社區舊有的連結也是另一問題⋯
澳門位處嶺南地區,不少中式建築自然具有「嶺南特色」。但今天,澳門很多中式古建築雖然留下了立面,但內裡的間格已經消失,難以讓今日的我們窺探昔日嶺南建築的智慧全貌。但如果能好好利用,是否就有好好保存⋯
位於大堂街9-11號及羅結地巷11號樓宇,傳說是意大利雕塑家夏剛志(Oseo Acconci)的作品。 記得去巴拿馬時,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巴拿馬大運河,而是舊區中那些為數不少的現代主義建築。世界⋯
「我很喜歡澳門的光,澳門的地貌,澳門的城市結構,澳門的密度,澳門兼容的文化氛圍。」澳門文化組織BABEL的成員、建築師Tiago Saldanha Quadros分享,在澳門,歐式地景與中式建築⋯
如果說,文遺保育是澳門近十多年來最受關注的社會議題之一,大概沒有人會反對。尤其是澳門歷史城區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前後幾年,從重建下環街市、藍屋仔爭議、東望洋燈塔景觀危機、拆卸望廈兵營、主教山景觀問⋯
政府為着發展旅遊,又打路環九澳村的主意,想要打造「古村遊」,不少旅遊發展委員會委員亦曾表示支持開發聖母村成為旅遊景點。但有多位於去年底曾到聖母村遊覽的市民先後反映,九澳聖母村七苦聖母堂旁邊數間正⋯
澳門土地資源缺乏,人口密度高,或為「保育」、「活化」、「增加人流」,不少被丟空的舊建築均會被翻新或擴建,以騰出空間安插新設施。但環觀近年發生的「活化事件」,如:南灣舊法院改建成新中央圖書館、龍環⋯
澳門近年不少歷史建築的保育議題都引起社會極大迴響,然而,政府的保育措施不是「異地保留」,就是原地只保留外立面,內部大改造。這種徒具外殼,而抹殺了原有的特色和氛圍的保育政策,往往被稱為「外牆主義⋯
愛都酒店 2015年4月,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提出擬愛都酒店重建計劃,擬將該處改建成具體育設施和文康類的青少年活動中心、以及具100個車位的停車場及全天候游泳池,或成為演藝學院。社會爭議不斷,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