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報道,曾於 2010 年 8 月 27日開始到 2022 年 5 月27日在每周在《訊報》同步刊出,現為不定期專題。
澳門藝術節發展至今已來到第31屆。遠的不說,究竟近十年發展如何?節目越來越多?還是觀眾越來越多?每年各類型演出,如戲劇、舞蹈、兒童劇、粵劇等各有多少個/場?觀眾調查結果有何發現? 本媒曾向文化⋯
藝術節開幕,《路遊戲》、《從記憶看見你》、《大堂巷七號睇樓團》先後演出。這幾個本地劇場作品都是與本地歷史與記憶有關,都是「在地創作」(Site-specific),但選擇的手法不盡一樣。 地方記⋯
1月藝穗節,5月藝術節,今年6至10月我們將再次迎來「藝文薈澳」,澳門國際音樂節如無意外也將在下半年舉行。一年12個月,逾半年都有官辦藝術節慶活動。這樣澳門市民有變得更有創意,更懂欣賞藝術嗎?⋯
繼今年1月於藝穗節演出《末世未境》後,石頭公社再次聯同澳門弱智人士家長協進會一班成員合作公演。今次合作的藝團還有來自瑞士的霍拉舞蹈團(Theatre HORA)。作品名為《未境作業.挫敗之欲》⋯
每個媽媽的故事都是一個家庭的故事,也是社會的故事。每個媽媽,故事或許不盡相同,但都在面對各種壓力。社工學者何穎賢認為,媽媽們的壓力部分源於社會期待由女性擔任照顧者的角色。而母親節對這方面的歌頌某⋯
陽光(化名)很漂亮。一頭長直髮挑染了淺金色,顯得相當精神。訪問這天她剛學完車,把女兒安頓好後就去領制服,準備翌日上班。公司從事旅遊範疇。受疫情影響,遊客量大減,她連續一年被公司要求放無薪假後,終⋯
來自菲律賓的Mayla是兩名孩子的媽媽,一名13歲,另一名只得9個月大。目前Mayla在澳門工作,是一名兼職家傭。她9月大的兒子Steven在澳門出世,與她在澳門生活。雖然是一名單親媽媽,過往兩⋯
平日,只要能安排到放假,雯雯(化名)都會到路環監獄探望她的細仔。訪問時說起監獄的環境,她一肚子氣,盡是一個母親對兒子的操心。但談到兒子出獄後的安排,她顯得無奈。「大仔已說不想與他同住……」 愛恨⋯
2019年8月,警方禁止市民在議事亭前地默站聲援香港市民,有中文媒體高層要求記者不予報道。2019年12月,回歸慶典前夕,不只外地新聞工作者入境時受到拒絕及阻撓,本澳新聞工作者亦受到身分不明人士⋯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今年世界新聞自由日的主題定為「將信息視為公共產品」,即任何人都可以均等地享有、且可自由地取得、不會因負擔不了而被剝奪。教科文亦申明將「將訊息視為公共產品」( Informa⋯
「澳門是一個享有新聞自由、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的地區。澳門地方雖然細小,但傳媒事業頗為發達。 」這是政府出版的《澳門年鑑2020》內對澳門媒體狀況的概述。究竟當權者的新聞自由於本地的中文新聞記者又⋯
落筆之時,很想滿篇都是埋怨。行業內的薪酬待遇與付出不成正比,有些行家因為太愛問問題被列入不受歡迎名單,多的是拿著新聞稿照抄而從不發問的人,常要面對黑面又用諸多理由推搪訪問的公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