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13年5月開始,《論盡》開始發行紙本月刊,力求豐富多樣,其中包括專題報道、時事分析、藝文評論、人物專訪及特約專欄等。我們秉持著獨立、公正、客觀的原則,對社會事件和議題進行深入探討和分析,為讀者提供不同的觀點和思考。我們深信媒體的力量,希望通過我們的報導,為澳門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新特首岑浩輝走馬上任,市民翹首以待,他首份施政報告如何兌現競選承諾:提升澳門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尤其是「派糖」的邊際效應已所餘無幾,岑官如何在疫後的大變局中讓澳門人重新看到「生機」——既能生存又適宜生育的希望,打造「幸福澳門」;對外如何大膽破局,完成「澳琴一體化」的國家使命,重建投資人信心,涉及數百億公帑的四大基建項目又會為小城帶來怎樣的巨變,成為社會關注焦點。
AB橋項目爭議涉及一座造價超二十一億、預計二〇二七年十月竣工的大橋,連接澳門半島與新城A、B區之間的通道。反對者認為天橋損害山海景觀,促改建海底隧道;支持者則稱天橋成本低、施工易。新任特首岑浩輝自稱「老澳門人」,回應指景觀隨發展而變,政府會聽取意見改善方案,未明確表態,亦未回應世遺憂慮,讓人質疑其在發展與文化根基間的抉擇。目前,支持與反對聲音持續發酵,但決策過程欠缺景觀評估、財政考量及民意參與,反映當局施政缺陷及對澳門文化與身份認知的不足。
農曆新年期間,本澳各處舉辦不少大型賀歲活動,包括花車匯演、煙花表演、年宵市場等等,春節日均入境旅客人次打破16萬,旅遊景點處處人潮洶湧、旅客迫爆巴士馬路。詭異的是,民生區在春節期間似是平行宇宙,街上冷清零落、水靜鵝飛。有久未回澳的市民感嘆道,從未見過澳門過年「咁靜」,靜到「得人驚」⋯⋯面對低迷經濟,有人索性認命生意難做選擇結業,亦有人愈挫愈勇,不斷思索出路。即使各有妙計,前路仍是難行。在財爺說出樂觀預測的同時,今期專題幾乎所有受訪者都難對未來經濟抱持期望,只道「捱得一年得一年」⋯⋯街上空置鋪位明顯是愈來愈多,中小企經營問題彷似掉進黑洞般走不出死結。
在這彈丸之地,有人舉步維艱,有人闊步向前。我們在城內共同生活,亦感到彼此疏離。回歸二十五年,在官方大敍事下一片「希望」向好不斷洗腦之際,我們想好好停下腳步,細細回顧每一個個體獨一無二的處境。韶光荏苒,相信我們很快會看見那五十年的尾巴,就在不遠處。是好、是壞,回歸二十五年的這刻,人們的多種面貌都必須被記錄,成為歷史。在未來二十五年,澳門應如何走?城市面貌應如何塑造?澳門人想擁抱什麼價值?相信,作為持份者的我們應很快找到自己的答案。
澳門回歸二十五年關鍵字(排名不分先後):
#夾縫下、#五十年不變、#何厚鏵、#崔世安、#賀一誠、#岑浩輝、遊行、東亞運、賭權開放、暴雨警告、旅遊塔、關閘新邊檢大樓、非典型肺炎、澳門歷史城區、自殺、世界文化遺產、工程超支、歐文龍、金沙、解放軍、龍頭帶動龍身、警民衝突、現金分享、維澳蓮運、社團、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亞運金牌、土生菜、識人好過識字、澳門大學橫琴校區、反離保、中葡經貿、水域、國家安全、天鴿、行穩致遠、十號風球、蘇嘉豪、留班、水浸、風災死亡、人情味、新澳門人、養老金、金名片、馮瑞權、澳門基金會、港珠澳大橋、社屋、經屋、山竹、風暴潮、周焯華、澳門輕軌、滴灌通、口罩實名制、新冠肺炎、太陽城、民主派、DQ、澳車北上、最低工資、封關、澳門大橋、國安法、愛國愛澳、澳門蛋、愛都、微信、公職開考、舊區重建、新城填海、社保、塞車、賽馬會、中聯辦、廉署、投資移民、橫琴、活化、央積金、石排灣、善豐花園、自肥、火葬場、六四晚會、偷渡、中醫藥、青茂口岸、新時代、協和醫院、文物殺手、海水倒灌、海一居、吳立勝、黃鴨、何超明、一國兩制、北上消費、加重違令罪、美食之都、避稅天堂、澳門細蟻、道路交通法、通關、人才引進、新城規劃、中醫藥、中華白海豚、膠袋法、光影節、健康碼、一地兩檢、賭牌續約、全民核酸檢測、裝修群組、愛瞞日報、論盡媒體、李燦烽、德晉、消費卡、電子支付、文產基金、南灣舊法院、默站、藝墟、繁體字、何鴻燊、新馬路任我行、六大片區、羅奕龍、新土地法、換錢黨、五一、六大博企、駕照互認、澳廣視、發財巴、爛尾樓、演藝之都、一中心一平台、躺平、粵港澳大灣區、小紅書、控煙法、電召的士、廢水、外賣車手、智慧城市、適度多元、抽水哥、長效機制、經濟復甦、倒閉潮、工會法、守護路環、留一餐喺澳門食、非博彩元素、言論自由、燈塔景觀、巴士服務、澳門新街坊
「克盡職守」,對新聞工作者而言自然是本份,但前線編採人員再如何拼搏,難以抵擋內外「無形之手」。
多年來,本地新聞媒體環境正是低處未算低,最近政府更屢出招數,限制部分媒體不得到官方活動現場採訪,對媒體的書面查詢作出及時回覆更是寥寥無幾;甚至有前線記者受高層施壓,不得報道涉高官權貴的新聞、不得問出挑戰權威的問題等等。
事實上,劣勢從未停息,對比政府向外宣揚重視傳媒有序發展的姿態,可謂與現實距離甚遠。 即使《出版法》保障新聞工作者接近資訊來源的自由,但官方活動屢次對部分傳媒到場採訪作出限制,新聞局竟公開回應指,即使不能到場,記者也可透過收看直播獲得資訊,不禁讓人質疑這說法是認真還是在搞笑?新聞局本來的職責就是安排新聞工作者與各部門交涉順暢,在其工作期間保障各項權利,如今竟以各種藉口推搪,實在令人貽笑大方。
選舉結束,一切塵埃落定之時,時間已經接近中午時分。在得知岑浩輝順利當選為第六任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後,《澳門日報》緊急加印「號外」派發,向市民傳遞這個早就準備好亦毫不令人意外的消息,幾乎顛覆了「號外」的意義。
這份每五年一次的「號外」,見證著澳門人對於特首選舉、對於政治現況從無奈到無感的過程。出乎意料、過去不認識、並且唯一的候選人,一個大多數澳門市民完全沒有投票權和參與資格的選舉,再經歷上屆部分立法會候選人被撤銷選舉資格,加上兩選舉法被修訂進一步「完善」後,這次行政長官選舉的關注度可說來到了歷屆的最低點。就跟選前本媒進行的街頭訪問一樣,部分市民甚至不知道特首選舉在十三號早上舉行,更直指:「都係佢一個人啦,仲留意咩政綱呢?」
從賀特首開先例於今年八月宣佈因健康問題不參與連任後,今年的特首選舉相信將為澳門帶來第四位行政長官。如無意外,澳門終審法院前院長岑浩輝,作為第六屆行政長官選舉的唯一候選人,將成為澳門的下一任特首。
不論岑浩輝是不是他所自稱的「老澳門人」,一個出身內地、在北京就讀大學、曾任終審法院院長的資深法律人才,他所代表的都將會是與過去的家族政治截然不同的政治力量。
在岑浩輝宣佈參選的記者會中,他更直指澳門博彩業「野蠻擴張」,顯示出他渴望大力革新的魄力。相信這位特首候選人岑浩輝很可能成為未來澳門政治中一個標誌性的轉變,意味著過去代表傳統士紳力量的華商家族政治勢力將會更進一步地被轉移,使澳門社會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接受中央政府更直接、主動管治的新局面。
每次臨近五年一屆特首選舉,不出奇有一、兩個司長會被關心:是否想參選特首?而這些司長又會有禮貌地回應:先做好自己本份。那麼在過去五年,現任司長們是否已經克盡己任?他們又是否有機會問鼎特首之位?問鼎特首之位,理論上要自身擁有多範疇背景、能觀察及解決本澳現時所面對的問題。八月十一日落幕的特首選委選舉,有一法人選民在選票寫下「民主已死」四字。相信大部分市民未必看清民主是否「已死」,或有否存在過,但誰做特首、甚至誰做選委,對市民來說,真的重要嗎?當特首只是由四百人去選擇、或是數人甚至一人的決定,市民對於其轄下的五名司長,應還有期望?
近年來,本地生育率屢見新低。在立法會議程上、在新聞報道中,不乏出現有關少子化的討論。婦聯副理事長、直選議員黃潔貞等人,多次提倡當局應改善家庭友善政策、提升產假等有利生育措施,從根本上助力年青群體組織家庭,減輕財務及住屋壓力。另一方面,本地醫療資源長期不足,亦讓部分有生育意願的家庭卻步。近期,社會工作局推出一條題為「生兒育女 倍添幸福」的宣傳短片,惟內容未見深度,只以小朋友「可愛」為賣點,盲目鼓勵年輕人生育,掀起一股討論風潮。不少言論均藉機大吐苦水──社會及經濟狀況未見轉好,談何生育。即使想生,亦是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