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曆新年期間,本澳各處舉辦不少大型賀歲活動,包括花車匯演、煙花表演、年宵市場等等,春節日均入境旅客人次打破16萬,旅遊景點處處人潮洶湧、旅客迫爆巴士馬路。詭異的是,民生區在春節期間似是平行宇宙,街上冷清零落、水靜鵝飛。有久未回澳的市民感嘆道,從未見過澳門過年「咁靜」,靜到「得人驚」⋯⋯面對低迷經濟,有人索性認命生意難做選擇結業,亦有人愈挫愈勇,不斷思索出路。即使各有妙計,前路仍是難行。在財爺說出樂觀預測的同時,今期專題幾乎所有受訪者都難對未來經濟抱持期望,只道「捱得一年得一年」⋯⋯街上空置鋪位明顯是愈來愈多,中小企經營問題彷似掉進黑洞般走不出死結。
用廣東話「吊鹽水」形容現時本澳大部分中大小企狀況並不為過,這句話亦常從商戶口中聽到。然而,這「吊鹽水」時期何時到頭? 農曆新年期間,本澳各處舉辦不少大型賀歲活動,包括花車匯演、煙花表演、年宵市場⋯
疫後兩年,賭收回暖,旅客回流。數字看似亮眼,但本地中小企仍步履維艱,面對經營成本高企、消費疲弱等困境,不少企業叫苦連天。新一屆政府在發表首份施政報告前,明言正積極籌備「三層式」方案助力中小企發展⋯
近年中小企經營慘淡,澳人消費北移,不少本地店主已用「捱」來形容每日開店,「捱」得過一天也不知能否多「捱」一年。為了救市,經濟及科技發展局頻推活動,繼「北區消費大獎賞後」後,再推「全城消費大獎賞⋯
農曆新春佳節,澳門迎來大批旅客,處處酒店、景點人潮洶湧,甚至迫爆巴士車廂。在傳統民生區,此等喧鬧景象即時「降溫」,當街當巷的「吉鋪」最為矚目。自疫情後,本澳的旅遊區和民生區生意兩極,儘管政府推出⋯
一、北上尋歡 還是落地生根? 「北上」,永遠都是不少澳門人最終極的選擇。無他,畢竟澳門一直都跟內地有著緊密的聯繫,人們星期六日過關到拱北買餸,走遠些少又可以吃農家菜,抵食又新鮮,這些低廉且平易近⋯
在澳門的體育界和傳媒界,甄慶悅是一個廣為人知的名字。他身兼數職,既是乒乓球教練,又是傳新澳門協會的會長、專欄作者,還曾擔任傳媒工作者、運動員等多重角色。近期,他更是積極推廣乒乓球運動,希望為體育⋯
不論各位讀者的生活形態或消費習慣為何,相信近年經常討論的一個話題,便是「留澳」與「北上」之爭。先不論讀者各自取態的話,「北上」此一消費模式之所以成為討論焦點,或許背後正涵蓋一些值得討論的現象。⋯
蛇在華人傳統文化中象徵智慧、機警和靈活變化,牠的冬眠與蛻皮習性被視為「死而復生」,展現了生命力與適應力。適逢今年是乙巳蛇年,本專欄將分兩期,由本澳生態保育工作者關學然(Ken)介紹本地蛇類,以及⋯
本澳有逾七千名印尼外僱,人數僅次菲律賓及越南。上期「隔籬老友記」有菲律賓移工團體回顧會務及菲籍外僱的最新狀況,今期則邀得另一個移工團體——Indonesian Migrant Worker⋯
《我是男性,我請了一年育嬰假》(下稱《我》)由台灣作者吳宜謙(背包KEN)所著,記錄了作者自己在假期期間的育兒經驗和思考。與其說是育兒指南,不如說是輕鬆的生活分享,而當中的內容亦令人反思家庭成員⋯
下雨了。真的下雨了。 拿著終於到手的《雨中的香港》,一邊辨認雨的勢頭,一邊遙遙看見香港。 我每次看到這段文字,都同時感到我們的渺小和偉大。苛政下,人們除了受苦,就只有在記憶裡描畫這些經過的能力⋯
每年一度的台北國際書展,今年筆者是第四年進場了,還是感到這真的是讀者與賣書、造書的人一年一度的盛事,是個像過年回家那樣讓作者與讀者、出版社之間聚首的地方。在這華文世界裡出版最自由昌盛的城市,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