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過去兩個月疫情反覆,由8月初至10月初當局已啟動3次全民核檢。全民核檢頻繁進行,每次啟動的標準難以捉摸,其成效亦似是未知之數,但每次成本卻均半億起跳。未知如此燒公帑、耗人力和物力的全民核檢澳門這小城究竟可以負擔得起多少次?或許衛生局局長羅奕龍心中有數。
早前傳媒又再次關注現時全民核檢次數頻密,似變成家常便飯,引起資源消耗,問及當局會否嘗試推出其他措施代替,如推出快速檢測裝備給大眾在家檢測。羅奕龍回應時指,坊間有聲音認為全民核檢可以「keep住做」,但他認為所有防疫措施,包括全民核檢,都是動態風險研判後採取,「有風險就做多啲措施,若風險降低就做少啲」。
羅奕龍又稱,現時社會上有不同的聲音,有人認為可以持續做全民核檢,「好似做得順暢左,係咪可以keep住做,做幾次可以安全啲」,羅奕龍則認為防疫措施應按動態風險研判,採取適當的工作,「唔係話有資源就要用,要根據翻疫情嘅動態研判,有風險就做多啲措施,若風險降低就做少啲」。又指,全民核檢、大規模核檢、或其他措施都是因應風險研判後推出,「其實每一次都有唔同,採取合適程度的需要措施」。
有記者就追問當局全面核檢啟動的準則,羅奕龍表示,全民核檢的目標是確認社區是否存在隱形的傳播鏈,因此,啟動全民核檢的基本原則是:當出現確診個案,患者廣泛社區活動軌跡,無法確定是否有社區隱形的傳播鏈時。
防疫無了期 市民漸感厭倦 「清零」或「共存」各界應思考
經過三輪的全民核檢,市民批評聲有明顯減少,或因麻木或因當局在安排方面有改善。然而,抗疫日子似無盡頭,相信不少澳門人時刻在問:戴口罩的日子會否完?病毒(COVID-19)會否如同流感毒病般可以共存?目前,內地在處理疫情仍堅持走「清零」路線並實行封關以防外輸,而澳門亦跟隨。隨著疫情無了期,市民已常現厭倦,防疫意識亦明顯日漸減低。現時不少國家選擇採取與病毒同存的防疫主張,在澳門亦有意見提出可否與這病毒共存。
鏡湖醫院常務副院長(醫務行政)張振榮早前接受本媒訪問時指出,當面對新病毒,要做到對該病毒有足夠了解、免疫屏障足夠、具有效的治療方法等先具有條件同病毒共存。又指,人類可以與流感病毒並存皆因對該病毒了解夠深,以及有預防方法和有效的治療手段。「(當)條件成熟了,就可以講我可以與病毒共存。」
而當局在回應與病毒共存論時表示,若澳門沒有八九成接種率,這想法「 諗都唔使諗」。山頂醫院醫務主任戴華浩在回應此問題時表示,接種疫苗即使不能預防感染,但仍能大百分比地預防重症、死亡等。反觀世界各地,疫苗接種率達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放寬防疫政策,即所謂的「與病毒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