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需要樹木,但城市未必是樹木最理想的生長環境。例如在澳門,有不少行人道樹木就一直面對着與人爭路的窘況。過去,由於澳門人少車少,大樹好遮蔭,行道樹長得再大也沒問題。但隨着城市發展,加上過往種樹時未有考慮環境及樹木的變化,樹木的生長空間開始變得緊絀。行人往往要踏着樹根,久而久之也會對樹木造成影響。有時樹大了,樹枝長了,又可能阻礙到一些民居;晚上各種人造光源的照射也無形中對樹木造成影響。亦由於根樹欠缺空間伸展,一行行道樹的樹根已撐裂路面。而近年也聽到不少樹木生病,或有倒塌風險,或枯萎了,需要救治或縮冠,甚至要移除。可以說,在居住空間條件上,樹木也是社會上的弱勢一群。
以下一些情況,相信不少市民都早有察覺。謹此權充引玉之磚,不吝指教。
大樹被紮腳 不當修剪恐越幫越忙
行道樹的樹根問題其實已不是新鮮事,近年跟受到公眾關注,例如有坊會曾反映有樹根貫穿塔石隧道頂部,北區社諮委也曾提到有行道樹的樹根撐裂路面。平情而論,市政署近年都有嘗試着手希望紓緩行道樹的困境,例如2016年曾擴闊荷蘭園大馬路的行人道,或在新口岸把一些樹木移植到泥木較深的樹穴。但可能並非所有行道樹的情況都可以如斯處理,而不少大樹的生命力都相當強大。例如就筆者觀察,新口岸宋玉生公園旁邊的幾棵大樹,雖然早已種於泥土較深的樹圃中,但其根部已輕微翻起了樹圃的石板,可見樹根仍在尋求空間生長。
有時,一些樹木會因此而根部再難以發展,於是變成「頭重腳輕」,容易倒塌。現時有被使用的其中一種處理方式,是為樹木修枝。然而修枝是一把「雙刃劍」,也要看季節、看方式、看樹種,多方面配合。早前筆者參加澳門紐曼樞機藝文館「城與樹‧景與人」自然藝術計劃的講座,當時樹藝師就提到,當樹冠被過度削剪,樹木的光合作用會受到影響,從而也影響樹根,令樹木健康受損。而樹根弱了,也會影響樹冠的營養吸收,樹冠一些樹枝因而會枯萎。惡性循環之下,變相也令樹木的壽命縮短。
即使樹上之後再長出一些水橫枝,由於水橫枝較易折斷,對樹木本身也不一定是好事。而且,如果修剪及維護不當,會令樹木的傷口遭日曬雨淋。據台北市的《樹木修剪圖解專輯》介紹,若樹木被修剪後的傷口處理不當,有機會導致腐朽菌類侵害木質部,使樹木腐爛,這常常也造成白蟻類害蟲的啃蝕,使樹木生長勢衰弱、整體結構強度破壞,導致樹木趨向死亡。該專輯也重申,正確的修剪即使傷口很大,仍會癒合良好;反之,修剪方式不對,不僅不美觀也容易造成樹木不健康,更成為未來樹木維護上之隱憂。
燈火璀璨是美景 但恐影響樹木生長
另一方面,要樹木健康,光線、水分、透氣、營養、溫濕度等元素缺一不可。這意味着要樹木健康,不只其根部要有足夠的泥土,泥土還要有足夠的空氣、營養。另外,光線等亦非常重要。然而,現時城市中,人造光線不少。即使到了晚上,不少地方仍燈火通明,加上一些玻璃幕牆的建築物會反光,無形中樹木也不分晝夜地受到光線的刺激。《國家地理雜誌》曾報道,有研究顯示,歐洲白蠟樹(European ash tree)於燈火通明之處比在黑暗中發芽時間早5天。若以其他樹種測試,包括洋桐槭(European sycamore)、歐洲山毛櫸(European beech tree)與夏櫟(pedunculate oak),也都在晚上光亮環境下提早7天半發芽。而根據研究,位於街燈正下方的小植物,受到的危害可能更大。該篇報道又指,如果樹木真會因此提早冒芽,將會大大影響其周遭的生態系統。佛州大西洋大學天文台實驗室專員梵德努特(Eric Vandernoot)說,光害會改變植物週期,使得芽休眠期大亂,接著連生長規律與落葉、熟成時間也會改變。
樹木健康 齊來關注
究竟樹木有否呈現病態,其實市政署也有上載相關資料供市民參考,古樹的養護也有一些資訊。雖說市政署有定期巡查,但澳門樹木不少,加上不排除一些樹木的情況在短時間內惡化,實在需要這城市的每個人一同努力關注,一起守護。長遠,樹木的種植也需要持續做好規劃,不論是行道旁或公園內,在設計時都考慮好樹木的生長,適地適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