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排灣公屋群自2013年陸續入住後,屢屢傳出建設質量不佳如瓷磚剝落等問題,居民對周邊配套設施甚或公交配套亦頗多怨言。兩名受訪者謝先生及楊小姐均是2013年開始入住石排灣經屋,見證整個社區和公共房屋政策的變遷。
謝先生現時與太太同住居雅大廈,兩房一廳戶型,月供款3500澳門元左右,他稱若未來有小朋友或樓價回跌,才會考慮搬出,因現時供款因為月供款不算太多,對其經濟並未造成大壓力,認為自己的人生可以更多嘗試及可能性。但有些面對供樓重擔的人則有苦難言,「工又唔夠膽轉,仔女又唔知生唔生好,創業、投資又唔知好唔好,生活壓力會好大」。
入住初期配套設施近乎為零 批當局規劃不善
謝先生回憶,入住初期社區內的配套設施近乎為零,沒有巴士站、超市、學校及圖書館等設施。一到附近地盤人員放工時段,永遠上不到巴士,的士也不會到達。其後經過居民不斷向媒體、議員甚至有關政府部門反映,「搞咗幾年之後(配套)先好少少」。但他直言,對現時的配套設施仍不感滿意,因周邊只有社服團體的社區中心,區內的超市、商舖都經營得不長久,又或舖位租不出去,居民選擇很少。現有的大型超市,也是居民多次反映、爭取才得來的結果。故認為政府對於石排灣社區的規劃不到位。
「就算買私樓,落樓下啲嘢都係唔足夠,好難比。但作為新區,有得俾你重新規劃,就冇得賴澳門地方細,反正都係由零開始,最好周祥啲諗下啲配套。」因此建議政府在建設偉龍及新城A區的經屋時,應從石排灣的前車之鑒吸取經驗,規劃好生活配套設施。「至少一兩個超級市場,落街都可以買到生活用品,買到餸煮飯。」
他又稱,住所內有些原定的設計也未派上用場,他舉例指出單位內設計了使用再生水的喉管,裝修時也被規定不能亂改裝,但後來使用再生水的計劃不了了之 ,喉管也未發揮應有作用,也是當局亂規劃的例證。
新經屋定價高或增生活壓力 抹殺人生可能性
提及新經屋的定價已接近私樓,謝先生認為現時經屋已不能發揮應有功能。「經屋的真正功能應該是解決住屋問題,減輕生活壓力,從地產遊戲之中釋放,做返地球上一個正常嘅人。」他又認為不具投資價值的經屋如同雞肋,「因為買30年嘅唐樓都可以賣返出去市場,又可以放租。新經屋法之下,經屋已變成雞肋,要嘅就鎖死咗舊錢,叫做有層樓住,唔要嘅又要繼續玩接火棒地產遊戲」。
他認為現時經屋的定價較私樓及物價升幅都要大,他2013年購入的兩房廳為80多萬,但未夠10年經屋定價已上升四五倍。「澳門市民奉獻咗自己嘅人生,做好多輪班工作,做賭場或不是自己專業的工作來成就澳門呢十幾廿年嘅經濟奇跡,付出咗代價。但你冇將呢個代價還俾澳門市民,只得現金分享……(而家)政府買樓賺錢,攔死澳門人嘅人生可能性,(要澳門人)永遠孭住供樓貸款,已經限制人生,甚至抹殺向上流動的可能性。」
「澳門而家呢個階段好需要摸索新的可能性,如果凈係靠賭場及大陸遊客,其實係冇得轉身,疫情已經證明。(政府)仲鎖死曬澳門人嘅生活動力、可能性、經濟能力,冇辦法為澳門揾到出路。」
與家人同住 經濟壓力較少冀存錢實現追求
楊小姐與父母及姐姐住業興大廈,三房一廳,也是2013年入住。她回憶當時等到經屋心情也未有很雀躍,因為當年澳門的住屋需求還不算太大,樓價亦未算高企,尚有買得起私樓的可能。現時是全家人一齊供樓,所以自己的經濟壓力不算大,變相可以存錢實現自己的追求。
是否想過轉換居住環境或置業?她坦言對「上樓」不感希望。「見到身邊嘅人都係靠屋企人俾首期,或者係爸爸媽媽已經有一棟樓買定咗,佢哋先會上到樓。講真靠自己存首期嘅人有幾多呢?以我所知,好多人都靠屋企人支援。所以我未必有(置業)呢個打算,我覺得太貴了。」另一方面,她指出澳門人有種錯覺,認為很容易申請到政府各樣資助,覺得有屋提供是理所當然,因而在申請經屋不成功時會加重失落感。
滿意社區設施完善進度?楊:逐步完善中
剛入住石排灣社區時,楊小姐表示當時街名十分混亂,導致她收信件不便。而有關的馬路設施、巴士線路都是慢慢才完善。初時較大感受是交通不便,因常要往返澳門,但她認為現時巴士路線相對以前已有所改善。另外,在社區設施中,她稱最需要的是圖書館,而石排灣現時也已逐步完善這類的社區設施。
「澳門比較少坐低嘅空間,圖書館就係咁樣嘅空間,石排灣圖書館幾靚,(我)認為是基本的社區設施。咁偏遠嘅地方,冇可能有奶茶舖、商場,但解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或者是提供消閒娛樂,以及滿足心靈需要嘅,都應該有。」
當局用差不多十年逐步完善社區設施,如何看待這樣的進度?她表示自己可以接受這個進度,但認為對於有小朋友或長者的家庭,這樣的進度是慢的,「我可以等十年,但唔係每個人嘅十年都一樣」。
經屋質量不佳皆因澳門建築業標準有問題?
就石排灣經屋的質量問題,謝先生指出背後其實與澳門的建築業標準有關。無論政府興建的公屋、私人承建商發展的私樓還是賭場及酒店,都同樣出現質量問題,歸根結底是建築質量標準不過關,他形容澳門的建築「永遠都是笑話」。不過,他指出,當私樓和經屋都遇上質量問題,分別就在於私樓可以抱怨建築商甚至打官司,而「經屋預咗硬食,冇得話有咩方法追究,因為政府及承建商基本都會互相踢波」。
楊小姐則表示雖然自己所住的大廈建設也有一些小問題,但未影響居住。而附近大廈的質量問題多是通過新聞才知道,「都擔心下一座會唔會係自己,但托賴幾次事件都從來冇出現喺我哋嗰座」。